当前位置:主页 > 工商管理论文 >

职业社交圈脉商业计划书【MBA硕论】

更新时间:2018-12-18
阅享价格300元 资料包括:原始论文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QQ在线咨询
文档格式:doc/docx 全文字数:32000 温馨提示
以下仅列出文章摘要、提纲简介,如需获取全文阅读权限,或原创定制、长期合作,请随时联系。
微信QQ:31205021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扫一扫 扫一扫
职业社交圈脉商业计划书

中文摘要

近二十年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相互之间的通信方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开始简单的文字消息逐步的发展到富文本消息。人们之间的沟通不再限于想象中的简单信息首发,而从通信方式上有了革命性的改变。尤其是近10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生活应用都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访问。快速增长的移动互联网群体也带来了更多的用户需求,不同的用户群体有不同的诉求。在诉求多样化的背景下也诞生了很多细分领域的移动应用,于是,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将是某个综合领域的霸主将会占领主要市场空间,同时各类细分领域的垂直类应用也在不断的蚕食综合领域的市场空间。这种细分领域的市场空间因为独特的用户群体反而更加受人关注。
在社交活动的基础上融入商务功能,运用一定的方式或者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帮助用户通过职场社交网站有效的建立、管理、开拓职场人际关系网,以职场人士商务社交需求为基础,辅以功能性职场需求满足,促进职场人士线上线下人脉营销关系搭建、维护与拓展。本文正是基于此需求,以圈脉项目为基础,结合MBA课堂所学习到的有关创业、战略、营销、财务、管理、品牌等相关理论,在本创业项目中进行实践和再学习。首先使用包含政治环境影响、经济层次状态、社会文化水平、科学技术发展层次四个要素的PEST工具进行分析,帮我们项目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根据外部条件不断的调整我们自己的思路,用以适应当下的环境;其次,采用波特五力模型对行业环境进行分析,包括对同行业竞争、供应商、替代品、顾客、潜在进入者进行分析;然后运用 SWOT 对项目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四方面分析;最后采用 STP 营销分析,对项目的服务、品牌和形象进行了定位后,分析其市场需求状况,制订相对合理的营销目标;最后介绍了公司的运营管理模式以及财务分析。通过本次创业计划书的编写也更加坚定了我和我的团队对我们的创业项目的热情和信心。
 
关键词:社交;职场;互联网;商业计划书;


目录

一、绪论 6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6
(二)主要研究内容 7
(三)文献综述 8
1、职场社交基本概念 8
2、相关理论综述 8
(四)研究方法及工具 10
(五)内容结构 11
二、职场社交圈脉项目概况 11
(一)职场社交项目市场现状及前景 12
1、职场社交项目现状 12
2、职场社交项目前景 13
(二)职场社交圈脉项目概述 13
1、总体设想 13
2、功能及服务 14
3、总体经营思路 17
4、商业模式及盈利点分析 18
(三)项目架构管理 18
1、公司董事会结构 18
2、公司组织机构 18
3、人力资源配置 18
4、项目团队 19
(五)小结 20
三、职场社交圈脉项目环境分析 20
(一)宏观环境分析 20
1、政策环境 20
2、经济及消费环境 21
3、社会文化环境 21
4、技术环境 22
(二)波特五力竞争分析 23
1、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23
2、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25
3、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25
4、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25
5、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25
(三)SWOT分析 26
1、优势 26
2、劣势 26
3、机会 27
4、威胁 27
四、职场社交圈脉项目市场营销 28
(一)市场分析 28
1、市场需求分析 29
2、市场风险分析 29
(二)STP营销 29
1、市场细分 30
2、市场选择 30
3、市场定位 31
(三)营销组合策略 32
1、产品(服务)管理(Product) 32
2、产品分销策略(Place) 33
3、定价策略(Price) 33
4、促销管理(Promotion) 33
5、政府职能性引导(Politics) 33
6、公共关系营销(Public Relations) 33
(四)本章小结 34
五、职场社交圈脉项目运营管理 34
(一) 项目系统结构 34
(二) 项目实施进度 35
(三) 项目交付运营 36
(四) 本章小结 36
六、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 37
(一)财务评价的基本假设 37
(二)财务预算的前提和原则 37
1、成本估算 37
2、相关财务比率计提 37
(三)财务分析与评价 38
1、资金筹备与投资 38
2、项目收入预算 38
3、项目成本及费用计算 39
4、损益及现金流量表 39
5、财务评价 41
(四)风险控制 41
1、市场及营销风险 41
2、经济及财务风险 41
3、人员及研发风险 42
(五)退出机制 42
(六)本章小结 42
结论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