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法学论文 >

交通肇事罪逃逸行为研究

更新时间:2019-12-01
阅享价格80元 资料包括:原始论文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QQ在线咨询
文档格式:doc/docx 全文字数:23000 温馨提示
以下仅列出文章摘要、提纲简介,如需获取全文阅读权限,或原创定制、长期合作,请随时联系。
微信QQ:31205021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扫一扫 扫一扫
交通肇事罪逃逸行为研究
 
摘要:目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交通运输业在中国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逐年增加,交通肇事罪已成为刑事案件的高发期。在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逃逸行为及其相关问题至关重要。逃逸行为及其相关问题也成为交通肇事罪的重点和难点。正确认识逃逸行为及其相关问题,正确判断交通肇事罪是本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的刑法对一章交通事故交通肇事罪犯罪的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法定刑的量刑幅度有第三个阶梯式上升之间。超过法定刑的情形与逃逸行为有关。逃逸行为及其后果对交通事故受害人量刑的影响最大。最高人民法院对交通肇事案件审理中具体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作了解释。根据解释,进一步阐明了逃逸行为及与逃逸致人死亡有关的问题。但是,由于交通肇事案件的高发性、普遍性和复杂性,现行的法律规定和相关解释还不足以解决理论和实践上的争议,这是本文的背景。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系统研究了交通肇事罪的逃逸行为制度、逃逸行为构成和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第一部分是逃逸行为概述。逃逸行为是交通肇事罪的一种特殊行为。在交通肇事罪中,我国刑法规定了交通肇事罪加重法定刑的规定。该部分从逃逸行为的含义定性分析了逃逸行为在交通肇事罪中的作用。第二部分,通过对逃逸行为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进一步研究逃逸致人死亡的逃逸行为的困难。交通肇事罪虽然是一种犯罪,但其行为结构复杂,后果多样。“逃逸致人死亡”是一种严重后果,有其特殊性,与其他犯罪有一定关系。很难识别。从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角度,分析了逃逸与死亡的特征及其与其他犯罪行为的关系,为确定逃逸致人死亡原因提供定性和定量的参考。逃逸致人死亡原因的研究存在两个难点:一是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与行为性质的认定有关;二是肇事逃逸罪与其他交通肇事罪的区别。第三部分从逃逸行为的角度进一步研究了逃逸行为中的共犯问题。阐明了逃逸行为与交通事故行为的关系以及逃逸行为的特征,并对逃逸行为进行了具体区分。第四部分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考虑,提出了交通肇事逃逸制度的基本完善和立法建议,并提出了单独的交通肇事逃逸犯罪。
关键词:交通肇事 逃逸行为 立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