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英语外语论文 >

社会符号学视域下《干校六记》葛浩文译本探析【英文】

更新时间:2019-09-05
阅享价格80元 资料包括:原始论文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QQ在线咨询
文档格式:doc/docx 全文字数:7200 温馨提示
以下仅列出文章摘要、提纲简介,如需获取全文阅读权限,或原创定制、长期合作,请随时联系。
微信QQ:31205021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扫一扫 扫一扫
社会符号学视域下《干校六记》葛浩文译本探析【部分】

An Exploration into Howard Goldblatt’s Version of Gan Xiao Liu J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semiotics

摘要


《干校六记》是杨绛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记录了她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河南干校劳动改造的日常生活。全书仅三万余字,读来却有力透纸背之效,令人掩卷深思,感慨不已。整个作品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该书在香港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982年《干校六记》的第一个英译本就已经由汉学家白杰明正式在香港出版。1983年美国翻译家葛浩文也翻译出版了该书,第二年又由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再版。后来,旅居美国多年的华人学者章楚也翻译出版了该书。当前学界对以上三个译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将葛浩文的译本与章楚的译本做对比,探讨在译者文化背景不同的情况下,对作品的理解与阐释有何差异;一是将葛浩文的译本视为成功的范例,探讨葛浩文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为中华文学外译提供借鉴与参考。总体来看,关于《干校六记》英译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在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翻译是两种语言符号在文化语境中的相互转化。翻译的过程就是将源语言符号置于文化语境中进行解码,将其分为不同的意义和功能,然后再将这些意义和功能重新编码为目的语符号。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超越了单纯言语层面的研究,将注意力更多投向文化、语境、风格等影响翻译的因素。因此,应用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来研究散文翻译,可以更全面的呈现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帮助译者找到解决方法。
本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序言,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结构,撰写方法以及研究意义。第二部分对《干校六记》的创作背景,英译研究情况,以及葛浩文的翻译思想与翻译策略进行概述。第三部分重点关注社会符号学以及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探究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的实用性,以及对文学翻译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第四部分作为案例分析,将语言的三大意义,六个功能与《干校六记》的译本结合起来。最后是总结。总结葛浩文在翻译中遇到的主要障碍,以及解决的策略。
 
关键字:《干校六记》葛浩文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意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