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公共行政管理 >

襄汾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问题研究

更新时间:2020-01-01
所需金币200 [1金币=1元] 资料包括:原始论文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在线咨询
文档格式:doc/docx 全文字数:34000 ↓↓立即下载全文 **温馨提示**
以下仅列出文章摘要、目录等部分内容,如需获取完整论文资料,或原创定制、长期合作,请随时联系。
微信QQ:31205021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扫一扫 扫一扫
襄汾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问题研究

摘  要


行政裁量权指的就是在合理且合法条件之下,相关执法单位所执行的权利,主要存在两种,其一为决定权;其二则是处置权,具有极强的自主性和随意性。基于近几年行政权力现象滥用频频被暴光,国家已经将对行政权力的限制和控制上升到战略角度。
规范使用行政裁量权已成为我国依法建设政府、推进依法行政的最根本要求,也成为各级各部门行政机关加强深入推行行政执法相关责任的主要内容,是整个行政机构的制度实施保障,该保障涉及内容较多,例如:法律、条例以及规章等等。
实践证明,规范使用行政裁量权对进一步提高政府行政机关执法水平、管理效率、纠正执法不公、滥用职权、预防腐败、减少行政争议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由此可见,规范和控制行政裁量权是规范和控制裁量权最为关键的任务,十分重要。就当前来说,无论是我国党中央,还是国务院,都特别重视行政裁量权,以及相关规范要求与标准。
本研究基于以上事实和原因,结合本人工作实际情况,以山西省襄汾县处罚自由裁量权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联系实际、价值分析与事实分析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等方法,全面分析了襄汾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事前加强规范,设置科学的裁量公式,实行电脑量罚与行政人员执法相结合;事中加强控制和监督,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对行政执法全过程的控制和监督;事后加强救济和追究,从完善行政体制建设上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
经过这三个方面的规范控制,从而做到“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实现政府的决策、执行、结果公开透明,增强政府公信力水平,进而达到“创建合理职责、权责规范、公正执法、守法诚信以及廉洁高效的”目标与原则。

关键词: 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滥用,合理控制,监督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选题意义 4
1.2  文献综述 5
1.2.1  国外研究综述 5
1.2.2  国内研究综述 7
1.3  研究方法 9
1.3.1  文献资料法 9
1.3.2  案例分析法 9
1.3.3  总结归纳法 9
1.4  创新之处 9
1.4.1  研究选题富有时代性 9
1.4.2  研究方法具有综合性 10
1.4.3  研究案例具有典型性 10
第二章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概念和相关理论 11
2.1  相关概念界定 11
2.1.1  行政处罚 11
2.1.2  行政裁量权 11
2.1.3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13
2.2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法律特征及表现方式 13
2.2.1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法律特征 13
2.2.2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表现方式 14
第三章  襄汾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6
3.1  襄汾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取得的成效 16
3.1.1  细化量化,加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建设 16
3.1.2  公开透明,促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与政务公开相结合 26
3.1.3  明确责任,强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监督作用 26
3.2  襄汾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存在的问题 27
3.2.1  裁量权细化漏缺多 27
3.2.2  裁量基准违背要求 28
3.2.3  裁量定罚条件混淆 28
3.2.4  裁量基准设置混乱 28
3.2.5  酌定裁量因素不明确 28
3.2.6  裁量阶次设置不合理 29
3.2.7  多种违法情形简单对待 29
3.3  襄汾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存在问题的原因 29
3.3.1  职权滥用,损害相对人利益 29
3.3.2  强调合法,忽视合理性要求 30
3.3.3  程序违法,违规使用裁量权 31
3.3.4  顶格罚款,忽视教惩结合理念 32
3.3.5  专业水平,影响执法公正性 33
第四章  解决襄汾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问题的政策建议 34
4.1  事前加强规范,设置科学的裁量公式 35
4.1.1  量化行政裁量权基准 35
4.1.2  构建裁量模型,实现人机结合 38
4.2  事中加强监督,强化人员培训与队伍建设 41
4.3  事后加强追究,体制上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 42
4.3.1  建立健全行政复议制度 42
4.3.2  建立完善的外部监督机制 44
第五章  小结 46
参考文献 47
附录 50
致谢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