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摘 要 家庭教养的方式是父母在教育幼儿时所使用的相对稳定的一种行为方式,而且这种教育的方式对子女社会性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攻击性行为对于处在幼儿时期的孩子是一种经常发生且不受外界欢迎的不良行为,所以,当幼儿出现了这种行为时必须及时制止并且做出正确引导,使其对这种行为有一个清晰地认知和判断,否则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行为失调甚至暴力犯罪等行为。正是由于家庭教育对幼儿成长过程中的身心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本文从家庭教育方式的类型、攻击性行为的成因等入手,揭示家庭教育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从而为预防幼儿攻击性行为提供一些建议于新的思路。攻击性行为又被叫做侵犯行为,主要指对他人带来痛苦,违背了现有的社会规范且无法得到认可,包括心理上的伤害和生理上的伤害两类。在攻击性行为中包含三方面核心内容:第一是伤害目的,第二是伤害行为,第三是社会评估,主要指的是对他人故意推搡、殴打和踢等动作或者是编造外号和语言中伤等口头攻击行为,并且伴有一系列暴躁情绪,包括容易冲动、无法良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具有强烈的好胜心,容易与他人起争执、较多言语等等,不仅不利于幼儿的人格和品德发展,也决定了一个个体最终能否社会化成功。心理学专家维斯特就这一问题展开了将近十四年的研究分析,最终发现有将近百分之七十的暴力少年,在幼儿时期,尤其是十三岁之前就曾有攻击性行为,将近百分之四十八的问题少年在九岁之前出现过攻击性行为,当一个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较为严重时,幼儿发育成熟后犯罪的几率也就越高,家庭环境从本质上决定了一个幼儿是否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攻击性行为;幼儿 |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更新时间:2019-01-11
上一篇:论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及方法
下一篇:幼儿园语言教育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