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公共行政管理 >

粤港澳大湾区粤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更新时间:2023-03-08
所需金币150 [1金币=1元] 资料包括:原始论文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在线咨询
文档格式:doc/docx 全文字数:20000 ↓↓立即下载全文 **温馨提示**
以下仅列出文章摘要、目录等部分内容,如需获取完整论文资料,或原创定制、长期合作,请随时联系。
微信QQ:31205021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扫一扫 扫一扫
粤港澳大湾区粤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1粤剧的起源与粤剧文化的形成
 
1.1.1粤剧的起源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广府大戏,是广东著名的传统地方戏曲戏剧种类之一,溯源于中国民间齐言民歌的兴起以及外省戏曲声腔的流入,最早可上溯先秦的《诗经》,属于皮黄系统,受昆、戈、汉、徽、秦、湘等剧种的滋润和影响。在明清两代时期,外省各式戏班曲社纷纷南下入粤演出将音乐传入广东。在清道光年间,广州的戏班分为演梆子腔的“本地班”和演徽班戏的“外江班”两种;咸丰年间,因粤剧艺人李文茂响应太平天国自封为王,清政府禁绝粤剧15年。在此期间,粤剧艺人只得加入汉剧或以京剧等其他剧种名头进行演出,使得梆子腔和二簧腔开始合流。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外省戏曲受本土文化的影响而逐渐具有地方风格色彩,衍化为粤剧曲目的牌子小曲和江南小调成为粤剧的再发展源流。辛亥革命时期,粤剧艺人受“春柳社新戏”(早期话剧)的影响开始改良,组织转变形式和内容进行革命思想的宣传,粤剧的语言由“戏棚官话”改为粤语,彻底本地化,演唱也由“假嗓”改为“本嗓”,梆子和二簧都唱低八度,从而使梆子和皮簧的风格和唱法统一了。其次,戏班人借取其唱腔之所长又吸收地方音乐和民谣并以粤语方言演唱,最终形成了在唱腔上以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的粤剧。在不断的吸收与更新过程中,粤剧既与传统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又别具典型的地方特色,《粤游纪程》中称之为“一唱众和,蛮音杂陈。凡演一出,必闹鼓良久,再为登场。”[1],既属于中国写意派戏剧范畴,又具有轻快流畅、新款善变的个性,享有“南国红豆“的美誉。
 
1.1.2粤剧文化的形成
 
粤剧形成以后,经宋元明清的交汇发展,融合了唱、念、做、打、乐师配乐和戏台服饰等表演形式,其音乐节奏鲜明,旋律优美,变化灵活,形成独有的艺术特色和文化组成要素:如“拉山”“云手”“锣边大滚花”等动作都保留着古拙、刚劲的艺术风格的传统粤剧基础表演程式。粤剧的舞台布景简单,剧中所需情境主要靠虚拟的表演程式来显示或直接用牌子写上文字说明,风格着重写意。传统戏曲服装是依据演员的行当及角色类型而选用,向有“宁穿破莫穿错”的戏谚。而戏服上花纹繁褥、色彩浓艳的“广绣”、“广饰”工艺与粤剧舞台所洋溢的热烈明快的岭南地域文化特色相互协调,更是能够吸引人们主动参与演出、聚集观看和调查研究的鲜亮招牌。随着粤剧与京剧等剧种的艺术交流渐多,粤剧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不断地吸收、借鉴、学习其它艺术形式为己所用,形成驳杂、多彩、全面又鲜明的文化特征,为粤剧文化的形成提供不可或缺的形象化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