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萜类物质对防御真菌侵染作用的研究
摘 要
菊花(关键词:菊花;真菌;萜类物质;抗真菌;萜类合成酶
Ramat.)是中国传统名花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具有重要的观赏价、食用和药用价值。但在其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经常遭受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导致观赏价值和生物量的损失。在植物与真菌相互作用的多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中,萜类化合物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中最大的一类。植物中的一些组成型萜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真菌作用,只有在病原体入侵后才能发挥抗真菌作用,以防止病原真菌进一步入侵。还有一些萜类化合物,特别是单萜和倍半萜作为挥发性化合物从植物中释放出来,已经被证明在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故本文主要研究了真菌侵染对菊花萜类物质的影响及这些萜类物质在抗病防御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对五种不同抗性的茶用菊(亳菊、金丝皇菊、杭白菊、黄山贡菊和川百菊)叶片接种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进行抗性评价,根据叶片病斑面积可以看出‘亳菊’是抗性最强的品种,‘川百菊’是抗性最弱的品种。接着对五个品种的菊花叶片进行有机提取,分析及鉴定叶片中的萜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发现除‘川百菊’外,抗性越强,其叶片萜类物质的含量越多。接着我们对总萜、单萜、倍半萜和几种特定萜类化合物与叶片病斑面积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萜类化合物含量与叶片病斑面积呈显著负相关;1,8-桉树脑(1,8-cineole)、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β-古巴烯(β- copaene)和γ-依兰油烯(γ-muurolene)含量与叶片损伤程度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它们可以起到一定的抗菌作用。接下来,我们探究了五种茶用菊在感染链格孢菌(A.tenuissima)后向大气中释放的挥发性萜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结果发现,与对照植株相比,感病植株挥发性萜类物质的种类和释放速率都显著增加,且植株越易感,其在感病后向大气中释放萜类物质的释放速率越高。最后,我们通过PCA、相关性聚类等分析,初步建立了植株自身组成型萜类物质与其感病后向大气释放的诱导型萜类物质的联系,即:植株自身组成型萜类物质的含量越高,越不易感染病原菌,从而感病后向大气释放的挥发性萜类物质的释放速率越低。
|
菊花萜类物质对防御真菌侵染作用的研究
更新时间:2023-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