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美术摄影绘画 >

美术课的语言美

更新时间:2018-11-22
所需金币0 [1金币=1元] 资料包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在线咨询
文档格式:doc/docx 全文字数:2300 ↓↓立即下载全文 **温馨提示**
以下仅列出文章摘要、目录等部分内容,如需获取完整论文资料,或原创定制、长期合作,请随时联系。
微信QQ:31205021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扫一扫 扫一扫
美术课的语言美

审视当下的美术课堂,师生交流不够、语言贫乏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很多美术老师认为,美术是视觉艺术,主要通过艺术作品表情达意,至于语言,作用不大,有了这样的意识,美术课也就缺少感染力、连贯性和逻辑性语言。殊不知,美术课堂追求语言美,往往能化呆板为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美感。美术课堂的语言美,主要体现为“留白”美、“稚拙”美和“韵律”美。
一、“留白”美
“留白”原指中国画创作中为使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给观赏者留有想像空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美术课堂中教师语言也可以巧妙“留白”,往往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有教师执教苏少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秋天来了》一课时,在导入阶段,通过课件展示与秋天相关的画面,伴随舒缓的音乐,教师说:“秋姑娘已经向我们走来,她将天空染得更蓝了,将河流装饰得更清了,将田野打扮得更明艳了……我听说小朋友眼里的秋天最美丽、最独特,现在,老师就想请大家用画笔描绘秋天。你想画出怎样的秋天呢?”说着,教师停止画面播放,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展示秋天。一幅幅美丽画面的刺激,原本已激活了学生的已有认知,教师的欲言又止和画面的适时停止,又给他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接下来,学生发言很活跃,有的想画秋天火红的枫叶,有的想画秋天金色的麦浪,有的想画万山红遍的大山,还有的想画霜染过层林尽染的大森林……从美术的角度来看,秋天的美主要在色彩,秋天的色彩之丰富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因此,教师引导时融入语言的“留白”美,给学生充分的想象、思维空间,有助于他们用画笔自由抒发对秋天由衷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美术是视觉艺术,图像识读能力是美术课程带给学生的重要素养之一。像这样的语言“留白”,在美术课堂上可以运用到很多环节,如在欣赏环节,教师不要对欣赏内容进行面面俱到的介绍,借用“留白”,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空间与时间去体验自然之美、艺术之美;在导入环节,教师不需要直接展示教学内容,借用“留白”,能够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作环节,教师也无须进行具体指导,借用“留白”,有助于学生自由表现、创意频现。
二、语言要有“稚拙”美
“稚拙美”是一种美学形态,“稚”是指稚气,“拙”是指笨拙,二者融合到一起就形成大巧若愚、浑然天成的美学境界。美术课堂中,教师如能用稚拙的语言与学生交流,教学效果往往也是事半功倍。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语言的“稚拙”美尤其重要。
观摩二年级的一堂美术课课,教师带着孩子们欣赏一幅与课题相关的名画——凡高的《卧室》。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几个问题:这幅画表现的内容是什么?构图有什么特点?色调是怎样的?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学生听了一脸茫然,不敢举手。为了打破冷场,教师点了两位学生起来回答,最终也是答非所问。最后,教师只能自问自答、自圆其说。对上述教学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位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涉及“构图”“色调”“表现手法”,都是针对美术专业人士设计的,是为后面听课的教师设计的,而不是为学生设计的。学生连问题都听不懂,根本谈不上理解、回答。我以为,针对这一主题,教师完全可以用稚拙的的语言跟学生交流对话。如,可以这样说:“小朋友们,你们看到这个房间里有些什么?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是怎样摆放的呢?”“这个房间里什么颜色最多?”“这么多的橙色给了你什么感觉呢?”“这个房间的墙壁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呢?”“你喜欢这样的房间吗?”……以上问题看似稚拙,却很好地包含了“构图”“色调”“表现手法”等在内的专业内容,容易让二年级的学生理解,并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对这幅艺术作品的欣赏与再创造。
美术学科专业性较强,平时的教学中,美术教师要不断尝试将这些专业术语转化为稚拙的语言。如引导学生理解绘画的疏密对比时,教师可以说:“这样的画,其实就是有些地方多画一点,有些地方少画一点”;带着学生理解绘画时构图是否饱满时,可以说:“这个地方要画大一点,再大一点”;对学生讲绘画时的色调要鲜明时,可以说:“在这幅画中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颜色涂得多一些,其他几种搭配的颜色涂得少一点”;引导学生理解绘画时的用线方法时,可以说:“画线条的时候,要像老太太走路那样,慢慢画”……用这样的语言,虽然稚拙,却贴近学生,富含情趣,具有独特的美,受到的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差。
三、语言要有“韵律”美
“韵律”也是美的形式法则之一。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都会运用富有节奏与韵律的形式,美术课堂同样需要有“韵律”美的语言,这样的语言耐人寻味,富于美感,学生喜欢听,而且听得进去。
执教苏少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的《风》,在导入阶段,我问学生:“你觉得在哪儿能看到风?”学生抢着回答,有的说学校的红旗飘动时能看到风,有的说树枝摇晃时能看到风……我又追问:“你怎样感受到风的?”学生有的说奔跑时会感受到风在耳边呼呼响,有的说经常能听到风吹动树叶哗哗的响声……听了学生的回答,我边用富有韵律的语言做小结:我在哪里看到风?飘扬的旗帜、飞舞的落叶、摇曳的柳条……我能怎样感受风?快乐地奔跑、静静地聆听、默默地冥想……
平时的教学中,涉及技法指导时,有些步骤比较复杂,教师可以将作画步骤编写成好读好记、琅琅上口的句式。如,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的《纸版画》一课时,教师可以将版画制作的材料及步骤归纳为几句话,如“工具材料很常见,画面效果要简练,制版磨印来表现”;在作品展评环节,可以引导学生给自己的作品起一些有韵律的名字,如“初夏的荷塘静悄悄”“春江水暖鸭先知”等。这样的美术创作,图文并茂,美美与共。
让美术课堂的语言“美”起来,的确能为教学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