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化活动”的地域文化第二课堂建设研究
前言
在21世纪新时代背景要求下,培养具备良好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是人才市场的客观要求。在时代的飞速发展变化中,人才过剩、就业滞留、学术不精是众多毕业者不顺应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问题之一,究其原因,或是现代教育形式的相对滞后。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类学科,强调在教育中的实用,培养的是综合应用型的人才,不仅要“心里有”而且要“说得出”。就国内高校对外汉语人才培养计划大多数以第一课堂教育为主,忽视第二课堂的补充作用。到目前为止,笔者认为,在固定专业模式的第一课堂奠定了坚实的语言基础后,需要多元化、实践性的第二课堂文化活动作为补充,强化专业能力,以以便学生可以达到课堂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平面延展和立体深化的积极意义,促进留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说在获得语言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汉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达到内化语言知识,外学实际技能的效果。
十七世纪三十年代,捷克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夸美纽斯,针对当时的学校仍然沿袭古代教育的个别教学方式的现象,提出了学校教育必须实行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的主张[1]。
|
汉语+文化活动”的地域文化第二课堂建设研究
更新时间:2023-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