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教学论文 >

提高优质课评比的“含金量”

更新时间:2018-11-22
所需金币0 [1金币=1元] 资料包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在线咨询
文档格式:doc/docx 全文字数:1100 ↓↓立即下载全文 **温馨提示**
以下仅列出文章摘要、目录等部分内容,如需获取完整论文资料,或原创定制、长期合作,请随时联系。
微信QQ:31205021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扫一扫 扫一扫
提高优质课评比的“含金量”

一直以来,优质课评比总是如火如荼,蓬勃开展。在策划者和组织者看来,它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推动了教育教学研究。然而,毋庸讳言,对它提出质疑的老师也不在少数。孰是孰非?笔者以为,优质课评比原本无可厚非,只是其“含金量”亟待提高。试浅析如下:
一、优质课评比,教师要多一点个性风格
优质课评比,原本是促进教师之间彼此砥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最为常见的形式。然而,一段时期以来,这种常见的形式被“非正常化了”。绝大多数参赛老师、所在学校或地区,为了在评比中获大奖,不惜举“全校之力”或“区域之力”,反复打磨教案,试教研讨。教研组的老师群策群力自不必说,教研员的点拨、专家的指导更是不可或缺。而且,不仅仅是一两个来回,有时简直可以用“千锤百炼”来形容。“磨课”,这个新生的教育词语就是这种现象的生动写照。
于是,参赛老师的课“嫁接”了不少老师的思想,内容也变得更有深度与广度,似乎很“完美”。然而,失去的恰恰是执教老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这样的课,一般的老师往往很难学到手,甚至执教老师本身也很难“复制”,因为“集思广益”的成分太多。不仅如此,对执教老师来说,可能还消弭了其自主设计教学、建构教学风格的能力。这与策划者和组织者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我们总是说,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宽容学生的失误。可是,在优质课评比中,我们为什么却丧失了这样的眼光,又为什么这么苛求老师或自我苛求呢?素质教育的思想有没有真正植根于我们的心田?实在值得反思。
二、优质课评比,课堂要多一点常态基因
优质课,价值在哪里?在教师而言,要值得推广且能够推广;在学生而言,要学有所得且喜闻乐见。它要与常态课相配匹,具有常态课的基本基因。笔者以为,真正的优质课应该具备以下基因:教学过程常常是磕磕绊绊、曲折前行的,而不是一路绿灯、势如破竹;常常是未曾预约的生环节时有所见,而不是对整个流程满有把握、“未卜先知”……因此,考量教师对生成性教学环节的处理艺术,考量教学形式和手段是否和常态课堂接地气……这些都应该进入评价者的视野。
三、优质课评比,学生要多一点评价权重
众所周知,优质课评比的评委往往是教科研人员、名师或专家,很少有学生参与评价。即便有学生评价,往往也被评委们“包办”了。一些评委说看学生脸上的表情,就知道这堂课上得怎样了。这话似乎有道理,其实有失偏颇。深究一番,这还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不尊重。难道学生脸上的表情就能准确表达学习效果吗?课堂教学是指向学生成长的,难道就不能直接让学生对教学给出评价吗?学生评教的权重不应被“忽略不计”或“越俎代庖”。
让优质课评比多一点教师的个性风格,多一点常态的基因,多一点学生评价的权重,这样的优质课评比,其“含金量”可能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