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汉语言文学论文 >

论南宋书院教育的繁荣【免费】

更新时间:2019-07-06
阅享价格0元 资料包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QQ在线咨询
文档格式:doc/docx 全文字数:12000 温馨提示
以下仅列出文章摘要、提纲简介,如需获取全文阅读权限,或原创定制、长期合作,请随时联系。
微信QQ:31205021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扫一扫 扫一扫
论南宋书院教育的繁荣

摘 要

在中国早期的教育模式中,包含着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别——书院教育,这种教育模式深深地影响数百年来教学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为学术界的发展做出了相当的贡献。书院教育的发展,时兴时废,但不可置否的是,南宋时期书院教育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局面。因此本文将把南宋书院教育繁荣的原因作为研究重点,从根本原因、历史条件以及推动因素三个方面入手,层层推进,全面深刻地分析其繁荣的背景。另外,文章结尾还会就南宋书院教育对于宋代及当今教育的影响做出浅析,以便从中发掘有益的经验,为现今的教育事业提供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南宋 书院教育;繁荣 原因;影响
Abstract
A special education class,academy education, is contained in the early China mode of education,which deeply influence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culture for hundreds of years and makes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circles.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y education is unstable,but we can't deny that it present a thriving andprosperous situation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Therefore,this paper will put the cause of prosperity of academy education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as the research focus.At the same time,it will analyse the background of its prosperity step by step from the fundamental reasons,historical conditions and promoting factors.In addition,at the end of this paper,it will begin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the Song Dynasty society and modern education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prosperity so that we can find out useful experience and provid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our education.
Key words: Southern Song Dynasty Academy Education; Prosperous Reason; Influence
目 录 TOC \o "1-3" \h \z \u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前 言 1
一、南宋书院教育发展概况 1
(一)南宋前书院教育发展历程 1
(二)南宋书院教育繁荣之表现 2
二、南宋书院教育繁荣的原因 3
(一)官学不兴是书院教育发展的根源 3
(二)书院教育发展的历史条件 4
1、科举制的日渐迂腐 4
2、独立的书院经济为书院教育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5
3、学术界的繁荣为书院教育的发展营造好的发展环境 6
4、雕版印刷术的推广 6
5、佛、道两教的影响与冲击 7
(三)推动书院教育繁荣的因素 8
1、理学的传播 8
2、书院教育自身的特点吸引学子 8
3、书院的兴建和名师讲学的推动 9
三、南宋书院教育繁荣的影响 10
(一)对宋代社会的影响 10
(二)对现今社会的影响 11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谢 辞 14
前 言
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教育机构。书院教育则是指以私人创建或主持为主,收藏一定数量的图书,聚徒讲学,重视读书自学,师生共同研讨,高于一般蒙学的特殊教育组织形式。[1]随着文化的日益繁荣以及学术的需要,将书院作为研究对象的人越来越多,有人探讨书院的起源,有人探究书院教育的模式和特点,也有人分析书院教育为现今高等教育带来的启示等,宋代书院则是研究的首选。在研究大军中,大多数学者都是从整体出发,然而书院在宋代的发展情况却不尽相同,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其时而兴起,时而衰落,但可以肯定的是,南宋是书院史上发展最快,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历史时期,书院教育在此时呈现繁荣辉煌的局面。
一、南宋书院教育发展概况
(一)南宋前书院教育发展历程
书院出现在唐代,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清代学者袁枚在《随园随笔》一书中说:“书院之名,起于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省朝。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2]从字面意思看,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书院”一词是在唐玄宗时代被人提上日程的,省朝建立的这两所书院都是官府人员编写和收藏书籍的地方,大体上可以理解为最初的书院是皇宫里的“图书馆”,而并非是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
唐中期以后,各地藩镇割据,战争不断。国家动乱不堪,求学读书也显得不是很重要,满腹诗书的学子另辟蹊径,隐居山林草野,有自学也有讲学,于是私学暗生,书院教育也初登历史舞台。如梧桐书院,“南唐罗仁节,仁裕为讲学之所”。[3]由上述材料方能发现,唐后期书院不仅仅是收藏书,而且也逐步开始授徒讲学,书院真正开始具备教育性质。
宋初结束唐末五代分裂局面,民生安定,国家也需要大批治国之才,兴建书院被看作是“偃武教,兴文事”的重要标志。吕祖谦曾说:“窃尝闻之诸公长者,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四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4]这句话便是对北宋书院教育发展情况的一个简单的描述,字里行间里不仅介绍了宋初的国家状况,也表明书院教育正逐步的渗透在世俗领域中,有学问的人大多去讲经授业。此时,书院作为教育机构实至名归。
随着北宋政权的稳固,经济逐渐恢复,读书人越来越多,文教政策与向学风气二者矛盾日渐突显。虽然国家也支持书院教育,可出于条件的限制,加之官学还未得到朝廷的重视,书院已远远无法满足大批学者的需求,对政策做出适当调整已然势在必行。最大的举措在于三次兴学运动,实则是发展官学。书院教育则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终落得自生自灭的结局,因而北宋后期的书院教育出于长期的沉寂状态。
北宋时期书院教育虽历经大起大落的过程,但毋庸置疑的是,其经唐末五代时期的演变,到宋代已基本定型,成为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
(二)南宋书院教育繁荣之表现
北宋后期,书院教育一度被冷落,然而朝代的更迭又让其在南宋重新拾回自身的地位,找到立足点。书院教育的繁荣发韧于朱熹于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复兴白鹿洞书院,又在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复兴岳麓书院。[5]北宋最著名的两大书院的复兴,引来的是大量文人墨客的赞许。此时,书院教育制度才正式被确立。
南宋时期,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恭宗、端宗,凡八帝共153年。在150余年间,书院教育蓬勃发展,制度也渐趋完善。南宋书院教育繁荣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书院的数量与日俱增。是时书院总数为442所,从统计数据来看,书院自唐到北宋这期间,总共才兴办143所 ,还不及1/3。南宋各朝中,书院数量最多的是理宗朝,有83所,孝宗朝第二,有63所,此二朝是书院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书院教育欣欣向荣的时代。[6] 书院林立,遍布于大江南北,例如福建、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甚至是有些偏僻的地方,也都曾建立书院。由此看来,书院的数量是有增无减,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书院教育也成为南宋文化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二是南宋书院教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教学内容更加完备充实,教学方式更加丰富有趣。首先,其有自身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兼修德行道义);其次,在任用讲师、挑选学生及获取经费等方面也有稳定的来源和客观的条例;最后,在教学内容方面以及组织管理方式也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白鹿洞揭示》是最好的诠释,书院教育越来越规范化。除此之外,在书院的建筑设计上,也相对完善,有讲堂、斋舍、藏书楼等等,一应俱全,服务于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
从上述来看,此时书院成为许多地区名副其实的教育机构,书院教育也发展到顶峰时期,这不单单只从书院数据来看,更多的则是书院教育规章制度越来越完备,得到了时人的认可和赞许。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发展的背景和理由,书院教育为何会在南宋时期发展的如此之快,如此之好呢?其中缘由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思考。
二、南宋书院教育繁荣的原因
(一)官学不兴是书院教育发展的根源
在千余年书院发展历程中,每每出现官学盛书院衰,书院兴官学败的交替互补的势态,二者总是异趣相峙,并列抗衡。
北宋后期,朝廷内部争斗不断,外部有金兵攻城。金兵南下,宋徽宗传位给钦宗,宋钦宗却试图求和,无果,北宋灭亡,宗室人员大多被俘虏。政权南迁,于时(公元1127年),宋高宗在南京继位,南宋建立。可是金兵与宋朝的矛盾并未缓解,依然穷追猛打,南宋统治者继续逃亡,时间长久,最后在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定都于临安,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十一月,宋金达成和议即“绍兴和议”。南宋也是在此时能够稍作调整,稍事休息。
战乱之后,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国家的重建都需要消耗大笔资金,这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朝廷没有多余的开支去兴办学校,是时,叶琳曾上书请立太学,朝廷以“军食未暇,国家削弱”为由,暂时打消念头,日后再议。然而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则大为不同,那时候朝廷是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大力扶植官学,有充足的资金去兴办学校。风雨飘摇的南宋没有财力,就算想要兴学设教也无能为力。朱熹在《建宁府崇安县学田记》中说到:“崇安县故有学而无田,遭大夫之贤而有意于教事者,乃能索取他费之赢以供养士之费。其或有故而不能继,则诸生无所仰食,而往往散去,是以殿堂倾圯,斋馆荒芜。”[7]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仅仅是一个县城,都会出现因没有经费而导致教育不景气的局面,更何况是整个国家。可想而知,官学日渐衰微,没有经费,没有讲师,在这样的境况下,自然也不会有学生,官学教育便时作时辍,难以维持。而书院则没有这方面的困扰,它们大多都是自己筹备所需要的费用,以供日常支出,有资金,有老师,也有藏书,没有条件的限制,自然可以兴办教育。
虽然在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朝廷将临安府学增修为太学,并招收学员;次年国子学也重新修建,得到支持;与此同时,地方州县学也陆续重建,恢复往日的景象。即使朝廷对官学有扶持之心,但是此时太学和州县学大多名存实亡,无发展前景,最重要的一点是官学有人数和身份的限制。在这种条件下,官学教育已不能满足市井的需要,且贴上朝廷的标签。在有志之士看来,官学出现弊端,已不能满足自身追求,大多去讲学。从读书士子角度出发,由于官学的各种限制,无法精进才学,很多读书人便自己寻求名师,求学问道。曾在北宋红极一时的书院,自然而然的吸引了他们的目光,成为发挥才能最佳的去处。
没有经费,没有学院,亦无学员,官学的态势每况愈下,书院则获得新生。归根结底,官学的衰微是书院教育繁荣的根本原因,其不仅弥补了官学的不足,而且救官学教育之弊。
(二)书院教育发展的历史条件
1、科举制的日渐迂腐
科举制自创建以来,一直都是朝廷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地位可想而知,然而在宋朝随着文官势力日益膨胀,科举制便更加受到重视,但是权力的过度集中终究造就了日后科举制的腐败。
宋太祖为了巩固国家新生的政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杯酒释兵权”的典故就是最好的实例,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大力兴办教育,对科举制极为重视。宋真宗有一首“劝学诗”很具代表性,诗称:“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一首劝学诗道出了真宗热爱读书以及劝世人读书的决心,读书貌似能够满足一切愿望。在这种文风四起的文化熏陶下,读书人变多了,科举及第者也大大增加,中举后待遇相对优厚,实属名利双收。
然而一味的只强调科举,虽然提高了百姓求学的积极性,也缓解了国家亟需用人的矛盾。但是物极必反,登第人数多而滥,他们只为追名逐利,不务实学,并经常出现买通考官、试题提前知晓、作弊流行的情形,社会风气已然失去了该有的纯真,真正有实材实学的人难以展露头角。宋仁宗曾下诏书:“朕虑天下之士,或有遗也,既以临轩较得失,而忧其屡不中举,则衰迈而无所成,退不能返其里闾,而进不得予于禄仕,故常数之外,特为之甄采。而狃于宽恩,遂坠素业,颓弛苟简,浸以成风,甚可耻也,自今宜笃进厥学,无习侥幸焉。”[8]仁宗的诏书所表达的意思,大抵有些许无奈之情,本着担忧有志之士到老则无从做官的风险,忧心其年迈而无所事事,因此特意增加额外的名额,最后却让有心之人钻了空子,助长了侥幸之陋习。
科举制的弊端在宋代暴露无遗,由于皇权对其的恩赐太过严重,导致科举腐败数不胜数,当时的社会也有不少的人士对科举的腐败进行抨击和谴责,但是终究没多大用出。多年寒窗苦读圣贤书,只为有朝一日中科举,却因腐败风气严重,造成很多学子的心寒。读书和权力以及物质的需求是形成衡量比对的,而权力的利剑终导致学生读书就是为了纯粹的考取功名利禄,却忽略了书册的本身,体现出达到目的后就不在读书并抛弃书本的一种现实态度。
因此南宋时期的书院教育大多都标榜反对科举,朱熹曾说:“此邦学政其弊久矣,士子习熟见闻,因仍浅陋,只知有科举而不知有学问。”[9]他反复的教导学生不要只想中举做官,不要一心追名逐利,应当牢记古代圣贤教人为学之意,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修身养性,德业双修,道义并进。由此可知,南宋时期书院教育成为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超脱的教育方式。书院教育没有科举入仕的功利性,为仕途不顺的官员拾回向学的乐趣。可以说,科举制的黑暗腐败替书院教育制造了发展的机会与平台,促使其繁荣。
2、独立的书院经济为书院教育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经费是兴办书院的必然条件,书院的兴衰与书院经费的多寡直接挂钩,可谓“物不备不足以集事”。[10]
我们可以将书院归类到“私学”这一领域,但其和传统的私学又有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体现在教育经费上。传统的私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学生给老师提供物质上的资助,例如《论语.述而》中有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晦焉”,该言论表明你若是想成为我的学生,在我这学到知识,带十条干肉,我没有什么是 不能教导并传授于你的。虽然有人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是出于自愿,也有人说这是收取学费,但无论是哪种说法,事实终究是学生确实要有物质上的表示。
而书院教育则不同,其有专门的且独立的教育经费,经费来源以及渠道也都很广泛。首先,有官府为其拨款,官府在行动上的支持不仅为书院教育提供物质保障,同时也是对书院教育的一种肯定,会为其扩大规模,增加学徒。其次,学田也是书院经济收入的一部分。“请辟水田,供春秋之释典”[11]是最早关于学田的记录。“学田”一词,顾名思义就是指学校拥有的田地,充当学校的固定资产。学田的来源大概上有两种,一种是国家配给,另一种则是书院自己谋求购置。然后书院再将得来的田地自由地租给邻近的平民百姓,使其劳作,从而获得物产。最终书院则将这些物产变为钱财作为学校的经费。明代洞主娄性左在《白鹿洞学田记》中言:“书院不可无田,无田无是院也。”[12]所以说,学田虽不是书院经费的唯一来源,但其确实是书院的基础,是书院的根基所在,“无田无是院也”,“学田”一可以取得收入,二可以聚集人才。总之,学田的收入不仅可以改变书院的办学条件,也更好的处理书院日常生活问题。最后,私人捐赠也是书院经济收入的一大来源。除此之外,宋代由私人捐赠所建的学校有很多,捐赠的对象包括各界人士,不仅有政府、官吏,也有乡绅、商人,更让人惊讶的是其中一部分是老百姓,这些人都达成一个共识,即对教育事业都持看重的态度,他们愿意为书院建设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推动书院教育的发展。
总之,书院的经济收入既有官方的保障,也可以独善其身。完整而独立的书院经济为南宋书院教育的繁荣垫定了物质基础,促进书院教育的长足发展,带动学术的进步。
3、学术界的繁荣为书院教育的发展营造好的发展环境
宋朝的文化从古至今在学术界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学术的繁荣也可说是教育领域的繁荣,学术界整体的繁荣为书院教育打造了一个完美的平台。
根据前文可知,宋初实行的是重文轻武的国家政策,曾有过三次兴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官学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以中央太学、国子监为中心,诸多专科学校和地方州县学配套的全国性官学系统模式。[13](p178)官学尽管时兴是败,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对整个教育领域的繁荣有一定的影响。宋朝自太祖开始,便在京师开封接管后周的国子监,并恢复教学活动,而且国子学是当时唯一的官办学校,但是后期由于入学门槛高,生源不足,而逐步被太学所取代。太学曾是国子监下设的一馆,后从中脱离管制,自行发展。在国家的支持下,太学的求学人数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在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太学生总数高达三千八百人,国子学停止招生,国子生也大多依附于太学而生存。由上可知,太学是当时地位最高的学府,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的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制,并有自己的考核方法“三舍法”,读书士子也纷纷向学。在兴学运动的浪潮下,不仅仅是中央官学得到了发展,地方州县学也抓住了机会,北宋末年,蔡京推行“州县三舍法”,虽然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但还是有一定的功效所在。无论是太学还是州县学,他们都体现了官学此时是处于发展状态,可以说,官学的发展对教育行业的繁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另外,宋代私学也促进了书院教育的昌盛。宋代的私学种类繁多,有精舍,有蒙学。蒙学还呈现着整合性的发展趋势,有私塾、义塾、家塾等。私学的发展,扩大了当时社会的受教育基础,使教育领域并不是呈现单一化的态势,可见,私学有着其存在的必要性。
南宋期间,书院这种民间学校乃至偏僻地方的乡校也都很多,据耐得翁记述,南宋都城临安内外,“自有文武两学,宗学、京学、县学之外,其余乡校、家塾、舍馆、书会,每一里巷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14](p183)从这句话,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南宋时期学术界欣欣向荣的场景,呈现一种良好的发展状态,学校林立,读书声,声声入耳,整个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在这种宽松的文化背景以及繁荣的学术条件的影响下,南宋的书院教育也是如火如荼,可谓是如日中生,在宋代的教育行业里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雕版印刷术的推广
书院以“书”为名,藏书是书院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书院教育悠久的优良传统,书院和书籍二者紧密相连。但是,我们知道,要藏书,首先得有书,雕版印刷术的推广满足了这一条件。
被称为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由于比西方国家早出现几千年,且技艺精湛,因而在科技领域占据着佼佼者的地位,领先于其他国家,为科技事业带来了巨大的贡献。明代学者胡应麟《少石山房笔丛》中称“雕版肇于隋,行于唐世,扩于五代,惊于宋人”。[15]宋代的雕版印刷几乎遍布大江南北,发展速度超乎想象,并迅速传播。
南宋时期,中国的印刷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首先表现在雕版印刷的普及与刻版印刷技术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不仅提高了刊印图书的效率,也保证了印刷的质量,这样就为图书的刊印提供便利,更重要的是刻版印书条件的成熟,改变了以往印书的缺点(字迹不清等),以便于图书的收藏,书院刊印图书的历史也由此开创。其次还表现在出现了种类众多的刊印图书的机构,不仅有官方的,还出现私家书坊,为私人藏书提供了方便,同时随着刊书机构的增多,书籍的数量也有所增加,而且高质量的刻板印刷,让该时期留下了许多珍藏品。而且书院后期也有刻书功能,书院刻书促进了书院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历朝书院刻书,形成了古籍版中的“书院本”,如宋代江西白鹭洲书院的《汉书集注》、福建环溪书院的《医学真经》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16]
总之雕版印刷的推广,以及精湛的印刷技术和高超的工艺技能,不仅推动刻书业的发展,也为书院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发展条件,从而提高书院的社会地位。
5、佛、道两教的影响与冲击
佛教早在两汉时期就传入中国,曾一度灿烂辉煌,并且对当今社会有影响。但是,历史上著名的“三武灭佛”事件,对佛教的打击甚是巨大。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针对唐朝遭遇“法难”的后果,出于巩固政权的目的,扶植佛教。在此背景下,佛教产生了诸多的派别,如:禅宗、净土宗、天台宗等等。佛教的发展,既有佛学弟子,也有佛学大师,他们讲经传道的地方被称为寺院。道教是中国自生的宗教,从一开始便与传统的伦理纲常联系在一起。道教的一些理念(自然无为,超脱)对人心性的塑造也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知道,古代的寺院道观的选址,一般都远离尘世的喧嚣,择幽静之地,而且寺院教育的理念是以自由、给学生答疑解难等,这些都对南宋的书院教育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南宋的书院讲学大师们,一般也都选择曲径通幽的地点进行讲学,而且书院的教学特点也大多吸取寺院教学的可行之处。佛教寺院教育的发展对书院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佛道两家的思想对书院教育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除此之外,宋代对佛教、道教采取的是支持的态度,且逐渐形成儒佛道三家合流的趋势。在这样的环境中,南宋在儒佛道思想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即理学思想如果想要得到广泛的传播,需大力的宣扬,这便也有了南宋理学家们竭尽所能的传播自己的思想,而书院就是最好的去处,就如同寺院是宣讲佛学的基地一样。
在多种文化互相冲击的状态下,总有一方会以胜利者的姿态呈现给大众。理学在南宋成为主流思想,没有被佛学、道学所取代,大概便是由于理学家们有了好的传播方式,传播理念以及好的阵地。无论是积极的引导作用,还是文化之间的相互磨合,书院教育都在二者的影响下赖以生存并大放光芒。
(三)推动书院教育繁荣的因素
1、理学的传播
“由于宋儒之自觉,造成理学之盛,亦由于理学之盛,导致书院之勃兴”。[17]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归纳出很多信息点,宋代新儒学的兴起使得理学兴盛,由于理学的兴盛又促成了书院的繁荣,三者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理学是新兴的学术思潮,选择能够从事学术研究的地点是自身发展的需求。理学家们的教育理念,也需要载体来传播。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书院是最好的选择,其和理学逐渐融为一体。
理学亦称道学,起于北宋,盛于南宋,而推衍发展于元明,终结于清代。[18]在时间上,理学兴起于北宋,在南宋构成了自己的体系,并广泛传播。在形成过程中,其是在儒学的基础上,并融合佛道两家的思想,从而构成新儒学。而书院教育的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以儒家经典为研究对象,所以说理学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书院教育的研究对象,其不仅丰富书院教学的内容,且以书院为载体成为当时的思想主流。若庸说:“创书院而不讲明此道,与无书院等。” [19]这里的“道”,是“道学之道”,也就是理学之道,可想而知,书院与理学的关系休戚与共。从另一角度出发,南宋的统治者起初对理学持反对的态度 ,加之还有其他各学派的相互冲击,想要在学术浪潮中脱颖而出,还必须主动在夹缝中求得生存,所以理学家们,需要为自己的思想找一个传播的阵地,书院就成了理想之所,一没有朝廷的干涉,二无世俗的限制,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理学的传播和书院教育的繁荣是互利共生的,二者谁也离不开谁。可以说,理学的传播促成书院教育的繁荣,也可以说,是书院教育成就了理学。书院和理学一体化也成为南宋文化领域的一大特色。
2、书院教育自身的特点吸引学子
有学生的地方才可以称之为学校,如果一个学校,没有学生,又何谈学校,更何况是教育?书院亦是如此。南宋的书院教育如此的昌盛,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有人去学,而且是愿意学,这就和书院教育自身的特点息息相关了。
我们知道,书院教育自兴起以来,一直是以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呈现在民众的视野,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一方面,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对自主学习很重视,学习氛围浓厚,且对学子没有身份、年龄的限制,不像宋初的国子监,其对从学人员就有明文规定的要求。讲会是各书院之间举办的学术辩论会,类似于现今社会举办的辩论赛,但最大的不同表现在现如今的辩论赛总是以一方观点战胜另一方观点而结束,而讲会则是一种学术研究会,各个书院的老师、学子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自由表达,互相学习,有种“百家争鸣”的意思,没有官学教育的呆板。讲会作为教育组织形式,让学术空气得以活跃,老师学生之间的互相切磋,不仅丰富了自身的阅历,更多的可以看作是对自身的一种挑战。同时书院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老师只是充当引路人,讲学的大师通常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点播,而不会一层一层仔仔细细的去传授知识,更多的是让学子们自行钻研,形成自己的看法,有独到的见解,反对墨守陈规,把别人的东西看作是自己的东西。朱熹对学生说过:“为学勿责无人为自家剖析出来,须是自家去里面讲究做工夫。”[20]这句话就深刻的表达了朱熹对自主学习的肯定和宣扬,希望学生可以自己剖析知识的精华,从而丰富自己的学识。另一方面,书院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同时还对实用技能也进行讲授,注重德行、道业兼修,学子们在丰富自己的课业知识之外,也能在实用知识上有所造诣。如果空有一身理论知识,品行及实践能力都是空白,这和“纸上谈兵”是一个道理,终究无用武之地。
试问一下,有谁不愿意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学习呢?有谁不想愉快而又轻松的去获得知识呢?书院教育自身形成的特点,吸引着大波文人学子前去学习,自然而然的扩大了书院教育的影响力和声望。
3、书院的兴建和名师讲学的推动
由前文可知,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是南宋书院勃兴的标志,紧接着又复兴岳麓书院,这两所闻名天下的书院相继复兴,不得不说是对南宋书院教育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但南宋时期除了这两所有声望的书院,更有其他的书院建设起来,书院多则书院教育也能够如日中天。
就朱熹和白鹿洞书院来说,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对南宋书院教育的繁荣功不可没。他在复兴白鹿洞书院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历经了种种艰难险阻,一方面得不到统治者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没有帮手,复兴之路可谓是面临着重重挑战,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他在修复和主持白鹿洞书院的工作中,有两个举措影响最为巨大,其一,亲手拟定《白鹿洞书院揭示》,通俗的说,就是书院的规章制度,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该揭示作为一种纲领性文件,对后来书院的建设起到了领导作用;其二,朱熹亲自主讲白鹿洞书院,并且还聘请名流学者到此地讲学,亲力亲为,竭尽所能地全身心地投入到书院发展中来,使该书院名声大震。除此之外,他还创办寒泉精舍、竹林精舍等其他书院。朱熹对南宋书院教育的繁荣起着领头的作用,他的建树是有目共睹的。
南宋书院教育的繁荣也和其他书院的兴建及讲学大师也息息相关。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如下:(1)陆九渊与象山精舍。陆九渊曾在孝宗召见时,批评朝庭,被贬到台州管理崇道观。喜欢学术的他,在此地讲学,学者四方云集,小小的道观已经容纳不下这些慕名而来的学者,于是去贵溪应天山,创办象山精舍讲学。象山精舍是象山学派的发源地,也是学术中心。这里还要提到一个人,便是陆学后生袁甫。袁甫的父亲及老师都是陆学高足,他一生致力于完成师傅的遗愿,建象山书院,而且在学术上,不仅只传播陆学,对关心其他学派的发展,象山书院建成后,是南宋最具特色、颇有影响的书院之一,推动书院教育的发展;(2)吕祖谦和丽泽书院。《同谷三先生书院记》一书中写到:“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所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21]这段话表明朱学、陆学、吕学这三大学派,各有所长,而吕学最具特色,兼容并包,取长补短。这里的吕学代表的就是吕祖谦所在的学派,他在丽泽书院讲学,由于学术突出,吸引了四方学子,学习者甚多,扩大了书院的影响。
以这几所书院为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书院的创建,名师的讲学,都在很大程度上弘扬求学向道的精神,更是推动了书院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这也是南宋书院教育繁荣的因素之一。
三、南宋书院教育繁荣的影响
(一)对宋代社会的影响
儒家文化的主要人文思想是对道德人格的培养。南宋社会重视理学思想即新儒学思想,并且这种新儒家思想是其教育价值的核心。这种社会价值观的核心不但出现在平时的生活起居当中,也实践到所授学的知识当中去,从内到外对书院的体质进行完善修改,内在教学内容,外到教学环境等诸多的因素当中。南宋书院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注意学生的品性发展,将德行道义融会贯通于教学活动中,让自己去感悟细化领会。这种新儒学思想的教育理念,以及理学的传播,使书院教育得到繁荣,同时也促进了整个南宋学术的发展,书院文化在文化史领域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为后人研究书院提供了更多珍贵的史料。宋代许多文化成就,大多都和学校教育有关。总而言之,对于宋代来说,书院教育的繁荣一方面为朝廷乃至整个社会培育了建设性的人才,学习氛围日渐浓厚,书院教育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升了社会整体的文化涵养;另一方面,文化对国家的繁荣及政治的安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教育是文化的杠杆,从侧面来讲,书院教育的发展也带动了南宋社会的发展。
(二)对现今社会的影响
南宋的书院教育对当今社会的教育事业在一定程度上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当今社会的文化价值观有着很大的引导和启示作用。
首先,在南宋这个时期,对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主要就是结合人的本身,将教学和育人结合起来,让个人的德与行结合,道与义共生,传播学文养身的文化思想,许多名流大师的学术见解也都为当今的教学理念留下了精华部分。其次,现代的教育行业非常注重的就是教学艺术,这也是我国在近些年来对教学艺术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方向。教学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智慧,需要用心去钻研。在大体的观望和借鉴国外优秀有利我国的教学思想之外,还要遵循这本身民族化的基本要点,来融合先进向上的教育教学理论,来对当代的教学教育改革,得以求教育发展。我们仍然需要以古鉴今,书院教育所留下来的珍贵的非物质遗产,为现在的教学方式存在可取之处,自由讲学就是一大特色,宽容的学习氛围,这些值得当今教育工作者去学习。最后,近些年来,崇尚中华文化的人越来越多,高呼“重振国学”的呼声之下,我们可以注重着手将这些国学文化的精髓部分,来融入中国当代教学当中,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古代教育对当今教育的影响以及重要性。期待着更多拥有热情思想的学者,和喜欢古代文化的学生云集一堂,从方方面面研究书院教育,获取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文化成果,展现书院教育的魅力,这对现如今教育模式、教育理念都有很好的启发作用,也对我国未来的发展脚步起到推动作用。
教育并不是墨守成规,学习更不是给他人所学,更重要的是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塑造自己,这样才不会偏离本心,本末倒置。总之,无论是书院教育的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式,这些都对现如今的教育改革有启发和借鉴之处,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南宋书院教育繁荣的原因来进行思考和对比,从中汲取经验,并反思不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结 语
书院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虽然早已不复存在,但是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书院的优良传统仍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书院教育也给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值得参考借鉴的非物质遗产。教育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杠杆,重视教育,重视人才,是历朝历代的一个方向标,万变不离其宗。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都离不开教育事业,其将一直会是发展重点,培养全方位的人才一直也是兴办教育的初衷,且生生不息。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教育都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参考文献
[1][5]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M].北京:中国国际出版社,2009:59.
[2]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三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156.
[3]王晓龙,司雪红.宋代书院教育[J].河北大学学报,2007(32 ):80.
[4]姚瀛艇.宋代文化史[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94.
[6]邓洪波.中国书院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2:119-121.
[7]朱均灵.宋代的福建书院[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6.
[8]元.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五十五选举志一[M].北京:中华书局 ,1977:3361.
[9]袁振军.两宋书院勃兴的原因分析及启示[J].文教资料,2010:106.
[10]张晓蓉,叶美兰.宋代书院发展的背景及其特性[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3):116.
[11]肖永明.儒学•书院•社会: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书院[M].北京:商务应书馆,2012:79.
[12]徐慧敏.宋代书院经费来源及其对高校发展的启示[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3):44-47.
[13][14]杨渭生.宋代文化新观察[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
[15]胡应麟.少石山房笔丛[M].北京:中华书局,1983:192.
[16]朱汉民.中国书院文化简史[M].北京: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64.
[17]吴万居.宋代书院与宋代学术之关系[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54.
[18]毛礼锐,瞿菊农,邵鹤亭.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325.
[19]陈涵,邓志民.南宋时期书院鼎盛的原因及特点[J].邢台学院学报,2007(2):41.
[20]丛迪.宋代书院教学管理制度研究[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08.
[21]姚红.宋代吕氏家族及其文献考论[D].浙江:浙江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