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镜肺段切除及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早期肺癌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肺癌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大气环境污染加重及吸烟人群日益低龄化,近几年发病率呈现日益增高的趋势,因肺癌患者早期无明显典型临床症状,致使大部分肺癌患者确诊时已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病死率高,已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水平。虽然随着临床化疗药物不断更新换代及分子靶向药物肺癌治疗的日益成熟,为肺癌治疗提供了多种选择,但不可否认的是手术仍然是治疗肺癌的首选方案,传统开胸手术创伤大,出血多,对患者术后心肺功能影响严重已是临床胸外科医生共识,而研究表明胸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纵隔、肺门淋巴结亦可以得到规范化的清扫,能达到传统开胸手术相同手术效果。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体检的日益重视,影像技术不断发展,尤其是HRCT广泛应用于临床,越来越多的早期肺癌病例得以发现,相较于传统的肺叶切除术式,对于肺癌合并长期烟龄及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会增加术后心肺并发症风险。而早期肺癌肺段切除能否取得与肺叶切除一致的临床疗效尚存在争议。本次研究主要比较分析在早期肺癌患者中应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胸腔镜肺叶切除及胸腔镜肺段切除三种不同术式的围手术期指标和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科120例早期肺癌手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A组)38例;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B组)42例;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C组)40例,三组患者均于术前经胸部CT(Chest computed tomography,CCT)明确肺部占位性病变,临床诊断为肺癌且术前临床分期为Ⅰ期,术后肺组织标本病理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的患者。经过详细术前检查除外手术禁忌症并积极术前气道准备后手术治疗。入手术室后即刻开放静脉通路,监测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心率(heartte,HR)、无创动脉血压(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NIBP)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aturation of pulse oxygen,SpO2)。所有患者均双腔气管插管或单腔插管配合封堵器,静吸复合全麻满意后,常规摆放手术体位固定(左右侧卧位,肋部垫高)、消毒、铺巾,开始手术。A组患者手术侧腋中线第7肋间切开一长约2.0cm切口,置入戳卡,做为腔镜观察孔,腔镜探查胸膜腔,确定肿瘤组织的大小、位置及胸腔粘连情况,在同侧腋前线第4肋间切开一约5-7cm小切口,将含有癌组织肺叶的肺静脉、肺动脉和支气管依次分离,并切断结扎,将含有肺癌组织的肺叶彻底切除,而后进行纵隔淋巴结清扫。B组患者在手术侧腋中线第7肋间切开一长约2.0cm做为腔镜观察孔,置入腔镜探察后,分别在第4肋间和胸大肌后缘、背阔肌肌前缘做切口,直径在5cm,作为腔镜主操作孔,在第7肋间做一个1.5cm切口作为腔镜副操作孔,使用Endo-GIA 切割缝合器将肺动静脉、支气管、不全肺裂予以离断。将含有肺癌组织的肺叶彻底切除,而后进行纵隔淋巴结清扫。C组患者进胸过程及操作孔位置与B组相同,明确病灶所在肺段后,解剖分离肺段动静脉及段支气管,段间动静脉及支气管使用Endo-GIA 切割缝合器将其离断,明确肺段边界后,将含有肺部病变的肺段完整切除,淋巴结采样并送检术中冰冻。三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记录比较三组患者围术期各项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胸腔引流量;记录比较三组患者术后2个月肺功能各项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记录比较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肺不张、肺部感染、心律失常、支气管胸膜瘘的发生情况;记录比较三组患者15个月的中位随访期有无肿瘤复发和转移情况;对研究所得数据利用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s表示,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以病例数比例表示,用x2检验,以P<0. 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三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良好的可比性。B、C组在围手术期指标较A组均降低(P<0.05),C组术后胸腔引流量低于B组(P<0.05);A 组术后肺功能指标低于B 组和C 组( P<0. 05) ,而C组肺功能指标又高于B组( P<0. 05); B、C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P<0.05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中位随访15个月(12-18月)均未发现复发和转移情况; 结论:对早期肺癌治疗中,胸腔镜肺段切除较肺叶切除能减少术后胸腔渗出,更好的保护肺功能,且生存预后无明显差异,临床疗效值得肯定。 关键词 胸腔镜;肺肿瘤;肺功能;肺叶切除;肺段切除; |
胸腔镜肺段切除及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早期肺癌的临床观察
更新时间:2019-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