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现况调查 中文摘要 背景与目的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目前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大甚至跃居第一的病因,是我国当前致残的主要原因。全世界因卒中所致死亡的2/3以上发生在不发达国家。中国作为不发达国家,同时全社会逐步走向老龄化,脑血管病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的主要疾病。该趋势逐年上升。目前,每年因本病支出接近2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及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治疗脑血管疾病包括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与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两方面,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又分为生理学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高半胱氨酸血脂等和行为学危险因素如:吸烟醺酒、肥胖、抑郁等。因此作好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至关重要。脑血管病治疗药物的的三大基石:降压药、抗血小板药、他汀类药物。文章主要讨论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现状及和影响因素。因为脂质代谢异常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多项他汀类药物在脑血管患者中应用的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已经证实了它的降脂治疗,尤其是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脂治疗可以使高危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减少,同时能改善患者预后,是脑血管病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2016年间张家口宣钢医院6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与他汀用药相关的影响因素及降脂治疗情况, 为推广降脂药物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收集张家口市宣钢医院2010~2016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并且随访部分患者,对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1、共收集病历650例,服用他汀类药物比率74.7%(455/650),其中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使用最为广泛,分别为62.2%(390/650)和 27.2 %(191/650)。(2)他汀类药物使用率脑梗后致残者高于脑梗后非致残者(76.1%对69.2%),接受颅内外血管支架者高于非接受介入手术者(79.4%对72.6%),合并冠心病者低于非合并缺血性脑卒中者(68.2%对7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有初始血脂记录者593例(91.2%),78.1%(507/650)合并血脂异常,他汀类药物使用率85.5%(552/650), LDL-C ≥2. 59 mmol/ L者 64.9%,他汀类药物使用率83.7%。(4)有效随访101例, LDL-C<2.59 mmo l/ L者68.7%(69/101), LDL-C降低了30%~40%者61.7%(62/101)。 2、 符合上述标准的入选者共 650 例,出院 3 个月、6 个月、1 年分别进行电话随访,1 年内失访 59 例(失访率为 9.07%),死亡 8 例(死亡率为1.2%)。存活且获得完整资料者共 600 例,其中男 410 例,女 190 例,男:女为 2.2:1,年龄 40~80 岁。其中阿托伐他汀钙片组 335 人,随访至 1 年时,依从性好组 280 人,依从性差组 55 人;瑞舒伐他汀钙片组 265 人,随访至 1 年时依从性好组 146 人,依从性差组 119 人。阿托伐他汀钙片组与瑞舒伐他汀钙片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史、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同型半胱氨酸异常病史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本研究中,共 650 例患者,随访至出院 3 个月时,服用他汀的患者共 526 例,占 87.7%;随访至 6 个月时,服用他汀的患者共 461 例,占 76.8%;随访至 1 年时,服用他汀的患者共 426例,占 71%。 3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停用他汀药物的原因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停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原因有不明白药物在治疗脑血管疾病中的地位、药物的副作用、症状好转自行停药、自觉无需服药、不知服药、持续时间、经济因素、文化水平、药物疗效差、害怕出现药物副作用、输液预防或改用其他药物。 结论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缺血性脑血管病;现况调查;二级预防 |
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现况调查
更新时间:2019-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