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孵化器的开放式创新模式探讨 从企业孵化的全过程来看,前孵化(Pre-incubation)是企业孵化的一部分。Kirby(2004)[2]认为,前孵化和科学园都包含在企业孵化过程或广义的孵化器中,而传统上的狭义孵化器同这两个部分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完整的“企业教育实验室”,这对于提升创业成功率,特别是新创企业的成活率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前孵化器是企业孵化器不断演化发展的结果,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我们将首先对企业孵化器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 全球首个企业孵化器是Batavia Industrial Center,是由约瑟夫·曼库索(Joseph Mancuso)于1956年在美国纽约创建的,距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在我国,首个企业孵化器成立于1987年,也有近30年的历史了,随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提高初创企业的成活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因如此,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大多数的学者都将孵化器当成是一个类似于企业的组织加以研究,利用经济学或管理学的理论对其行为和绩效效应进行解释(陈粟,2006;郝利,2007)[7][8]。从具体的研究内容来看,对企业孵化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概念内涵、分类、功能定位、运行机制(包括运作主体、入孵与毕业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等)、政策体系研究等(殷群,2008 ;谢艺伟、陈亮,2010)[9][10]。 2007年,在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20年发展总结大会上,科技部高新区咨询委员会主任孔德涌[7]强调:“中国特色孵化器是在引进西方经验的基础上解放思想所取得的硕果,孵化器的概念要有所拓展,具体从孵化链的两端加长。在其前端增加一个‘前孵化器(Pre-incubator)’,只要有好的想法都可进入,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其后端增加一个‘孵化器后(Post-incubator)’,把孵化功能向高级阶段延伸”。应当讲,这一观点对推进企业孵化器的工作作了非常精彩的阐释,特别是为企业孵化器向前孵化器延伸指明了方向。 1.1 前孵化器的产生与发展 从前孵化器创立的历史来看,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已经在国外出现了,它的产生有效增强了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也极大推动了高校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转化,同时也使师生在企业创立的过程中接受到了创业教育(李宇,2012)[11]。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1995年在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Bielefeld University)创建的“创新转移学院有限责任公司”(1iT Ltd.),为了培养训练学术型创业者和提升自主创业精神,高校前孵化器开始出现。作为建立在学术机构高校内部的前孵化器,具有明显的特点是非营利性,是以为了支持区域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为主要目的。此外,另一个高校前孵化器的典型——瑞典雪平大学雪平国际商业学院的商业实验室,该实验室为学校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团队学习自主创业知识相关课程,同时由学校一个非盈利机构——创意中心,全程指导学生创建公司;商业实验室设置有会议室和办公室等创业活动空间,教学和创业培训设施齐全;更难能可贵的是,该实验室楼上即是为初创公司提供服务的商业孵化器,两者的物理距离很近,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通过USINE 项目(University Start up of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即国际高校自主创业者项目)欧盟各高校的前孵化器项目和活动的影响日益扩大,不断走向世界。通过在西班牙瓦伦西亚科技大学以及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学院设立地方性的高校前孵化器的尝试,创新性建立了从“高校——孵化器——科学公园”的联系,推动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式发展。USINE 项目是其第五次研究与技术发展计划框架中的创新项目,受到欧盟委员会的资助,在上述两校设点的同时,也由德国波恩大学负责协调,并获得波兰华沙大学、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以及西班牙CEIN公司和以色列Dimotech公司等企业的支持,在欧洲不同区域中进行了试验和验证,推动了前孵化器概念的传播。 [7] 前孵化器模式获得了极大发展,并逐步发展成为高科技中小微企业的“催生器”。例如,芬兰的技术孵化器则是最为典型的具有预孵化和催化过程的创业者摇篮,从预孵化阶段开始就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存技能,从而帮助他们渡过创业过程中的种种难关,使得有潜力的创意成熟和发展壮大。接下来,该平台还会进一步选择比以前更有创造性和成长性的公司进入催化阶段,由于全程跟踪和精心挑选,企业获得最终孵化成功的概率相比以往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英国萨里大学的前孵化器——SETsquared中心,则是嵌入在一个区域创新系统当中,可以为企业的前孵化和后续发展提供更加广泛和多元化的支持,包括政府、大学、风险投资或天使基金等。 国内学者谭文(2012)[3]认为前孵化器的核心内容是通过聘请有创业需求的“千人计划”专家和海外高端人才参与学科建设,整合高校资源,结合学科发展,并为他们尚处于研究早期甚至构想阶段的技术和产品来提供设备、技术配套和研究生名额等系统支持,以助于他们技术路线和初步产品,形成科技型企业的形成与完善。 在特征上,同一般商业孵化器相比较,“前孵化”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进驻前孵化器的培育对象会接受相对应的训练,其中包括如何才能具备作为未来的企业家必需的素质,如何掌握企业家所需的技能,以及如何认识企业家的社会角色和承担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等(Timmons & Spinelli S,2004)[12];二是“前孵化”是指注册成立公司的前端,只是一个检验项目成果转化为商业创意的过程,其孵化对象通过获得创新创业项目,并对该项目能否为未来成功注册公司带来核心竞争力,赢得利润存活下去进行检验,同时在前孵化器学习相关的商业经验。谭文(2012)也指出,区别于传统孵化器服务企业的是,前孵化器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高端创新和高新技术人才[3]。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前孵化”的对象主要包括两大类,高校的有创业意向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专家教授,以及愿意参与到创新研究和创业实践中去的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USINE,2002)[13]。 在宏观层面上来看,前孵化器的功能是通过提高创新企业成活率、增加就业机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来实现,与传统孵化器是一致的;但在微观层面上,前孵化器则与传统孵化器有所区别,传统孵化企业为在孵企业提供的服务只包括:共享的打包服务、专业的商业和咨询服务、共享的办公空间、网络联接服务、公共形象(谢艺伟、陈亮,2010)[10],前孵化器的服务对象为创业者,其职能在于创业教育(Pittaway,et al.,2009,Mwasalwiba,2010)[14] [15]和催生企业(Wirsing et al.,2002;Kirby,2004;谭文,2012)[2][3],而以高校为依托的高校前孵化器还肩负着大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功能(谭文,2012)[3],这也具有很明显的中国特色。 Chesbrough[87-89]提出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概念,认为开放式创新是指综合利用并均衡协调企业内外部各种资源,产生新创意和思想,并通过技术合作、战略同盟等各种方式为创新活动服务的一种创新范式。在封闭式创新体系里,市场领先者一般均是内部研发能力雄厚的企业。这些企业强调自我创新,利用内部资源进行持续性、高强度的研发活动,从而实现技术垄断的竞争优势。如果依靠企业外部资源,反而被认为是一种企业的劣势。这类企业典型的代表有索尼、施乐等。然而随着研发成本的剧增,新兴企业崛起,竞争日益全球化,传统完全依靠企业自身资源进行创新的模式已经日益困难。20世纪末,出现一批新型企业逐渐打破传统的封闭式创新范式。与以往成功的创新需要深入纵向整合、企业之间知识相对封闭的封闭式创新范式体系不同,这些新兴企业往往善于利用不一样的方式获得新创意并将其推向市场,并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目前开放式创新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开放式创新内涵和特征的研究。Hastbacka[90]认为开放式创新是企业综合利用创新思想和内外部技术进行创新的过程;Kirschbaum[91]则认为开放式创新是一种文化氛围,成功的企业创新需要企业文化和团队的精神作为支撑;二是基于顾客参与的开放式创新研究。Hippel[92]认为企业创新可以通过顾客参与,这种创新方式具有明确的动机、技能和成本优势,能够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并带来巨大的收益;Herstatt和Gemuenden[93]指出,在开放式创新中,顾客在创新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能够成为企业产品的发明者或者合作发明者。三是从开放式创新实际运作的角度展开研究。开放式创新受信息、知识管理、风险等方面的影响,因此涉及信息处理、风险配置、知识产权管理等问题。Fischbach和Schoder[94]从信息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开放式创新的实施过程进行研究;胡承浩、金明浩[95]等从知识产权管理角度出发讨论开放式创新。四是对开放式创新进行实证案例研究。Henkel[96]通过对linux免费软件的开放式创新案例进行研究,探讨了基于开源软件OSS(Open Source Software)的开放式创新战略;孙海、许政权[97],王圆圆、周明、袁泽沛[98]通过对开放式创新案例研究来探讨开放式创新给企业的重要影响。 1.1.1 前孵化器开放式创新机理 开放式创新叙述了企业与外部合作组织在创新过程中的互动,及因此而引发的外部知识开拓与探究活动 (Chesbroug,2003;Van de Vrande,Lemmens & Vanhaverbeke,2006) [87] [99]。将企业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其他外部组织,通过外力来推动技术产业化的实现,而对于前孵化器组织,一是能够通过内部与外部同时获取有价值的创新想法,二是能够在外部与内部同时推动创新想法的商业化进程,实现在内外部同时实行技术研发和商业化过程。 前孵化器在创新的过程中,要通过构建网络,进行社会互动。前孵化器的开放式创新,就是要打破组织界限的约束,通过和外部各类创新主体合作来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联合创新,并通过各种方式推动知识和技术商品化的实现。开放式创新重点强调的是运用外部的创意、知识和资源,借助协作等形式与外部组织共同进行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外部组织如供应商、顾客、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内的创业团队或其他在孵企业,可以提供差异化的知识,包括市场知识和技术知识。用户则可以提供很多市场需求相关的信息,特别是前沿用户可以提供很有价值的原型设计和产品创意,增强创业团队或在孵企业的创新效用。 图6-1 外部创新合作伙伴及其贡献 Figure6-1 External innovation partner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Laursen & Salter(2006)[100]提出引入大量不同渠道来源的知识,可以为商品的研发和商业化提供所需的知识和协作。Nieto & Santamaria(2007)[101]对不同种类的协作网络对产品创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提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研究组织、顾客、中介服务等外在机构合作可以有效地改进产品创新性,技术型的协作网络对推动企业创新度高的产品的创新具有重大作用,协作网络由于其异质性对创业团队或在孵企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高校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可以为创业团队或在孵企业的创新活动带来基础知识和前沿科技,推动创业团队或在孵企业实现突破性创新(Mansfield,1998;Cohe,Nelson.&Walsh,2002)[102][103];而与行业内外其他创业团队或在孵企业进行合作,能够帮助创业团队或在孵企业获取互补的资源和知识,减少创新的成本和风险(Das&Teng,2000)[104]。获取外部不同主体提供的知识能够帮助创业团队或在孵企业对创新性进行整合。外部资源如知识、技术、创意等能够用来作为创业团队或在孵企业内在的创新基础(Rigby&Zook,2002)[105]。外部技术和创意资源能够推动创业团队或在孵企业进行创新和价值创造,能够为创业团队或在孵企业节约研发资金,缩短研发周期,增加创业团队或在孵企业的创新效用。创业团队或在孵企业与外部组织协作,还可以共同承担创新过程中的成本与风险,通过资源互补实现突破性创新。开放式创新要求创业团队或在孵企业在增强内部研发能力的同时,紧密关注行业内外的前沿技术,根据自身能力和资源情况来选择外部资源和合作组织,尽可能借用外部知识、技术等资源弥补不足,对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以降低研发风险,提高创新效用。 图6-2 开放式创新的机理 Figure 6-2 The mechanism of open innovation 资料来源:Chesbrough H W.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 Harvard Business Press, 2003.P.108. 1.1.2 前孵化器的参与主体分析 早期研究认为区域创新主体主要由商校-企业-政府组成的螺旋结构构成,即创新主体主要包括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及政府(Leydesdorff & Meyer,2006)[106]。随着区域内开放式创新战略的推广及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高校-企业-政府三螺旋结构将逐渐演变为高校-企业-政府-客户四螺旋结构(Carayannis & Campbell,2012)[107]。前孵化器的创新主体较多,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合作分工,加强组织之间即高校科研机构、区域政府、产业市场、行业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按照国家创新体系分工的要求,发挥各类创新主体自身的优势,服务国家和区域创新大局,推动协同创新的有效运行。 图6-3 前孵化器开放式创新网络 Figure 6-3 Pre-incubator opening innovation network 开放式创新重点强调在创新过程中有效利用内部和外部资源,提倡开放、合作与共赢,涉及多个主体,形成以创新利益相关者为基准的多主体创新模式。前孵化器中协同的主体主要包括高校教师及科研机构科研工作者,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生产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各级政府有关创新工作的人员和领导管理者,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等等,在前孵化创新模式下,创新主体主要是有大学和其他科研单位,在政府,相关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的投资和协同下共同完成。更加强调前孵化器的责任主体地位,它既包括了前孵化器组织内部的封闭式协同,也包括前孵化器外部的开放式协同。 作为我国企业外部环境中的一种特殊要素,政府机构对企业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政府在提供企业创新的政策环境,搭建沟通与信息交流的科技服务平台,增进企业与科研机构的互动交流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由于政府不是营利机构,其目的在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因此政府更多关注的是区域经济发展。此外,外事厅、科技厅等政府部门还可以帮助企业获取政策支持、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也可以为企业提供国际先进组织的相关信息与最新技术的发展动态。(Corsaro,Cantd&Tunisini,2012)[108]。 高校、科研机构拥有基础学科知识及科学成果,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但在另一方面,随着产学研潮的推动,越来越多的高校、科研机构积极地开展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同时也能获得可观的利润。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在决策结构和组织结构有着明显不同,两者的组织文化也有差异,因此并不会产生利益冲突。同时,相比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竞争能力不同,这种互补性能给企业注入创新的活力(Arranz&deArroyabe,2008)[109]。此外,高校、科研机构等致力于高品质科研,特别在科学产业方面,能给予企业更多基础性的科研支撑(Belderbos,Carree,et a1.,2004;Laursen&Salter,2006;Van Beers,Berghiill&Poot,2008;von Raesfeld,etal.,2012)[110][100][111][112]。因此,前孵化器的在孵企业或创业团队在与大学、研究机构进行合作能够获得基础型研究的支撑和科技前沿知识,减少研发开支,促进产业基础与公共科学基础相结合,创造突破性创新成果(Miotti&Sachwald,2003;Klevorick,Levin,etal.,1995;Van Beers,Berghiill&Poot,2008)[113][114][111]。在当前国际化的进程中,市场动荡性与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前孵化器可通过寻求和高校、政府机构等组织异质性伙伴合作,有效提高自身的创新效率与核心竞争力 (Rondinelli&London,2003;Jiang,Tao&Santoro,2010)[115][116]。大学、研究机构会带来很多知识,并且促进创新性产品的开发和商业化,对于突破式创新有着积极影响。 科技中介可以提供大量技术信息和知识,而供应商更多的是提供流程改进相关的知识。科技中介与供应商的组织机构也存在很大差异,科技中介主要是提供市场上的相关知识与技术发展信息,包括营利的(如专业的技术中介组织)和非营利的(如知识产权机构)。这两类科技中介能够为前孵化器的在孵企业或创业团队提供知识搜寻工作方面的咨询,为其获取市场上最前沿的技术与专利。同时,科技中介组织拥有广泛的外部组织网络,能够让其直接接触到其目标组织,并且减少搜寻的成本。而技术中介组织能紧跟国内外行业的技术发展动态,对技术市场信息进行有效分析,改变信息不对称的境况,大大减少在孵企业或创业团队进行技术创新所承担的风险和成本(彭纪生,2000)[117]。综上所述,前孵化器与技术中介组织、知识产权机构等科技中介合作,能获帮助在孵企业或创业团队在收集先进技术信息方面更加的便捷,拓展信息收集的渠道,有效分析国内外公开的技术信息源,从而把握行业技术的发展情况 (Tether&Tajar,2008;Trippl,Toedtling&Lengauer,2009)[118][119]。更进一步,科技中介掌握的并不是相关的直接组织资源,而是市场上的有效信息并以提供此类关键信息为营利内容与主要业务。 风险投资机构主要业务是投资,与外部组织关系密切,拥有着广泛的合作与投资网络。风险投资机构能充分把握市场知识及发展方向,有丰富的专业领域相关的行业知识,其有着很强的市场敏感度,能通过自己的网络进行跟踪前孵化器行业相关领域最新的技术,从而能够在创业团队和在孵企业创新过程中提供相关技术的咨询,获取最前沿的技术及相关合作团队(Ehrlich,De Noble,et a1.,1994;Hsu,2006)[120][121]。此外,风险投资机构不仅在财务咨询和资金筹措方面可以发挥作用,还可以参与推荐相关的专业管理人才以弥补在孵企业和创业团队在财务和融资管理方面的缺陷(Elango,Fried,etal.,1995)[122]。 用户创新是创新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领域,指用户出于自身目的,在企业的创新过程中,提出新的设想或与企业共享改进产品的意见(Urban & VonHippel,1988;吴贵生,谢伟,1996)[123][124]。Schemmann et al[125](2016)认为用户的积极参与是在创新价值链的创意产生阶段成功的关键。大部分新产品最初并不是来自公司的内部创意或者最新的研发成果,而是来自用户的创意(Tucker)[126]。通过顾客参与创新可以降低研发成本,用户以提供给前孵化器更多顾客需求的信息为目的,有着最直接的产品需求作用。用户与企业盈利的目的不同,其作为个体,目的是获取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提升自己的消费体验。市场知识在创业团队开发当前技术知识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用户在企业的创新过程中提供的市场信息,有利于企业产品改造与升级。企业还能通过与客户合作,结合客户的早期反馈,进而提升产品与服务,同时与领先消费者合作则能为产品的创新提供新创意(Urban & VonHippel,1988;Von Hippel,2007;Lee&Wong,2009;周伊莎,2012)[127][128][129][130]。 1.1.3 前孵化器不同程度创新模式 开放式创新面临三个挑战:寻找开发内部创新的新途径、实行外部创新与内部发展的融合以及激励科研人员为外部创新提供持续的支持。Poot,etal.(2008)[131]发现开放式创新的趋势并不是连贯的,而是有震荡的,各个行业在震荡时点上是有差异的。对于核工业一类的行业,其创新主要依赖于内部的研发,这类行业中人员的流动率较低,创新的开放度较小,而对于另外一些行业,如快速消费品行业,其产品的创新不仅来源于企业的技术积累,还来源于用户和供应商,甚至来源于其他一些看似不相关的行业。在传统的封闭式创新范式下,成功的创新需要深入地纵向整合,知识在不同企业之间是不流通的。但20世纪末这种传统的封闭式创新范式被逐渐打破旧,陈劲、陈钰芬(2008)[132]认为开放式创新是一种吸纳更多的创新要素的创新。 我们可以从创新来源、外部技术环境、与前孵化器的组织关系、组织边界和创新孵化方式等几个方面,来区分封闭式创新、半封闭式创新和完全开放式创新之间的区别(见表6-1)。 表6-1 几种不同程度创新模式的主要特征 Figure 6-1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innovation model 创新模式 封闭式创新 半封闭式 (机构参与) 半封闭式创新 (高校参与) 完全开放式创新 创新来源 内部研发 内部研发为主 辅以技术交易 内部研发和外部研发并重 完全共享创新资源 外部技术环境 知识贫乏 知识较丰富 知识丰富 知识丰富 与前孵化器的组织关系 竞争 竞争、部分合作 分工协作 合作 组织边界 完全封闭 交易或合作对象间 边界可渗透, 动态开放 便捷模式, 完全开放 创新孵化方式 纵向一体化,内部严格控制 内部纵向一体化,强调合作 垂直非一体化,动态合作 松散的、非正式的 资料来源:陈钰芬.开放式创新的机理与动态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7. 前孵化器的封闭式创新,指的是研发部门主要来自内部,研发的开放度比较小,相对来说,其外部的技术环境比较匮乏,其与其他孵化组织之间的关系更多是静止关系,内部是比较严格的控制,完全封闭的组织形态。 前孵化器的半封闭式创新,根据创新来源的不同,分成中介机构参与和高校科研机构参与,两种不同的方式。中介机构参与指的是在创新研发的过程中,前孵化器可以通过市场交易的防护获得技术创新来源,而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则是由他们直接参与到前孵化器在孵企业的研发部门,或者本身前孵化器的创业团队就是来自于高校或者科研机构;两种参与方式的不同,只是合作和市场交易获得创新技术的不同,体现在组织边界和创新孵化方式上也略有不同,比如机构参与的半封闭式孵化创新,其组织边界主要向交易对象开放;而分工合作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的半封闭式孵化创新则是边界可渗透,动态开放的。 完全的开放式的孵化创新,则是完全共享创新资源,其外部环境的知识也非常丰富,与外部组织是合作关系,组织的边界也是开放式的便捷模式,创新孵化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松散多元的。 1.2 模型 在多主体参与的开放式创新中,创新的参与者可能来自前孵化器内部。包括管理者、员工等,也可能来自外部的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及用户等。为了简化模型,仅考虑利益关系最为密切的四大主体:一是前孵化器(包括管理者、员工等)二是政府,三是大学及科研单位,四是银行投融资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用户的参与。 1.2.1 封闭式孵化创新模式 在封闭的创新模式下,由政府投资,前孵化器依靠自身资源进行创新项目孵化,大学等科研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不参与前孵化器的创新孵化中。 图6-4 封闭式孵化创新 Figure 6-4 Closed incubation innovation 假设政府对新创新项目的需求函数为: 其中 为新创新孵化项目的估算价格, 为新创新孵化项目的数量,项目越多则预算肯定越大。 、 为常数且 此时前孵化器的反馈值(可以是负值,孵化过程中需要新的资金注入): 其中 为前孵化器跟相关大学和科研机构购买相关技术专利的价格, 为前孵化器创新孵化单位成本, 为前孵化器的创新回报, 为创新孵化项目给前孵化器带来的单位回报(成本的节约), 为常数且 将需求函数代入,得: 同时,大学和科研机构也独自进行创新,其转化利润为: 其中 为大学和科研机构创新前的单位成本, 为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花费, 为创新给大学和科研机构带来的单位利益, 为常数且 。 此时,由政府投资回报最大来确定新项目产量和创新投入: 解得: 由大学和科研机构收益最大来确定其创新相关设备等基础设施的价格、师资投入和科研创新投入: 代入可得: 解得: 1.2.2 半开放孵化创新模式 1.2.2.1 中介服务机构及用户参与 政府调动相关部门参与到前孵化器的创新项目活动中,提供相关政策支持,让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和用户参与(假设相关中介机构不收取中介费用),提高项目孵化效率。 图6-5 半开放式孵化创新方式一 Figure 6-5 Semi opening incubation innovation mode 1 需求函数变为: ,其中 为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参与创新合作项目的合作效率, 。 此时,政府的投资回报为: 政府投资回报最大化的一阶条件: 解得: 将上式代入,令企业利润最大,得: 解得: 将上述代入可得: 将上述代入可得: 1.2.2.2 大学等科研机构参与 大学等科研机构参与前孵化创新项目模式,与前孵化器合作,形成创新协同。 图6-6半开放式孵化创新方式二 Figure 6-6 Semi opening incubation innovation mode 2 双方的共同收益: 双方收益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解得: 所以, 1.2.3 前孵化全开放式创新模式 政府、大学等科研机构和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及用户共同参与到的前孵化创新项目中。 图6-7 全开放式孵化创新模式 Figure 6-7 Full open incubation of Innovative mode 此时,需求函数变化: 。 则,前孵化器、大学等科研机构、政府和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和用户的共同收益为: 收益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解得: 所以, 1.2.4 结论 结论1:与封闭式创新模式比较,在高校等科研机构参与的半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前孵器、大学等科研机构的收益,以及三方创新主体的总体收益均有所提高。 结论2:与封闭式创新模式比较,在中介服务机构和用户参与的半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前孵化器和大学等科研机构的收益,以及三方创新主体的总体收益均有所提尚。 结论3:在半开放式的创新模式下,无论是中介服务机构和用户参与,还是大学等科研机构参与到前孵化器的创新孵化中,各创新主体的收益均较封闭式创新模式下有所提高。 结论4:在完全开放式的创新模式下,当大学等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用户参与到前孵化器的创新孵化中时,参与的创新主体的各自收益及总体收入最高。 结论5:通过对三种创新模式:封闭式模式、半开放式模式与全开放式模式下的各方收益比较,随着创新模式的开放,将更多创新主体吸引到前孵化器的创新中,是有利于提高各方及整体的收益的。 要说明的是,本模型是建立在外部组织及用户能与前孵化器进行有效合作的假设之上。实践中由于创新参与者的风险偏好、知识背景等不同,在创新中可能会产生各种冲突和矛盾。因此在多主体参与的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如何协调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
前孵化器的开放式创新模式探讨
更新时间:2019-08-25
下一篇:浅谈房地产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