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实施问题研究——以辽宁省S学院为例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引言 1 一、研究缘起 1 (一)区域产业转型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二)“产教融合”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 1 (三)现代学徒制实施领域还存在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二、文献综述 3 (一)国内研究现状 3 (二)国外研究现状 7 (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10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10 (一)产教融合 10 (二)现代学徒制 11 (三)现代学徒制实施 12 四、研究意义 13 (一)理论意义 13 (二)现实意义 13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新意 14 (一)研究思路 14 (二)研究新意 14 六、研究方法 14 (一)文献研究法 14 (二)问卷调查法 15 (三)访谈法 15 第二章 现代学徒制实施的相关理论基础 16 一、协同理论 16 (一)协同理论的涵义与特点 16 (二)协同理论在现代学徒制实践中的意义 17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18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涵义与特点 18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现代学徒制实施中的意义 19 第三章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实施存在的问题 21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实施调研设计 21 (一)调研对象 21 (二)调研内容 23 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未能充分体现校企一致性 25 (一)校企互利机制有待开发,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升 25 (二)校企对于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人才去向意见不一 26 三、校企在课程体系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缺乏持续协同机制 27 (一)校企教材开发衔接不够紧密 27 (二)课程内容选择存在偏差,校企沟通机制有待完善 29 四、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上校企之间缺乏系统稳定的制度 29 (一)师资选聘标准和培养机制有待优化 29 (二)校企师资的协调配比度有待提高 30 五、在教学计划安排上校企未建立系统协调机制 30 (一)教学计划安排缺少系统协调性 30 (二)学徒实训量与实训岗位安排不够合理 31 六、学习结果评价校企双方未能实现协同规范化 32 (一)校企“双标准”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出台 32 (二)教师教学评价监控机制有待创新 33 第四章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实施问题的原因分析 34 一、保障校企业权益的关键制度规划脱节 34 二、校企多元管理机制缺失 34 三、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缺乏各方保障 35 (一)学徒培养的常态化机制尚未建立 35 (二)校企人才培养“两张皮”式剥离错位 35 四、课程体系建设体系不成熟 36 (一)企业在参与课程设计开发过程中主体地位较低 36 (二)课程实施仍沿袭传统方式以学校为主实施教学 36 五、师资队伍建设约束激励机制缺失 37 (一)缺乏教师激励机制,教师积极性不高 37 (二)学校教师知识闭塞,提升教学水平路径较窄 37 六、教学计划的安排缺乏系统统筹 37 (一)未对教学计划实行有效的规范和统筹 37 (二)院校缺乏专门的学徒制改革监督部门 38 七、学习结果评价标准未建立 38 (一)学生学习结果评价标准缺失 38 (二)“双师型”教师考核准入标准不明确 39 第五章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改进建议 40 一、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40 (一)完善法律法规政策,明确各方权利职责 40 (二)构建利益均衡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40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层面的对策建议 40 (一)界定学生、学徒的双重身份 40 (二)洞察企业用人需求,提高满意度 41 (三)三方共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总体方案 41 三、课程体系的建设层面的对策建议 42 (一)强化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学徒学习质量 42 (二)改善课程设计理念,注重产教融合实践 42 四、师资队伍的配备层面的对策建议 42 (一)建立教师激励机制,提高参与积极性 42 (二)定期开展教师培训,促进专业技能学习 43 (三)建立校企之间人员互兼互聘机制 43 五、教学计划的安排层面的对策建议 43 (一)合理分配学徒工作时间 43 (二)提供更加系统的职业生涯指导 43 (三)建立专门的学徒制改革监督部门 44 六、学习结果的评价层面的对策建议 44 (一)改革学徒评估内容,过程和结果导向相辅相成 44 (二)评估的方法应该多样化,符合课程专业及人才要求 44 结语 46 参考文献 47 |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实施问题研究——以辽宁省S学院为例
更新时间:2023-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