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教学论文 >

例析高中文言实词“猜读”方法

更新时间:2018-11-22
所需金币0 [1金币=1元] 资料包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在线咨询
文档格式:doc/docx 全文字数:2000 ↓↓立即下载全文 **温馨提示**
以下仅列出文章摘要、目录等部分内容,如需获取完整论文资料,或原创定制、长期合作,请随时联系。
微信QQ:31205021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扫一扫 扫一扫
例析高中文言实词“猜读”方法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中必考的一项,也是学生得分差异较大的一项之一。由于文言文内容使用古代汉语的字词、语法和造句结构,通常情况下,学生需要根据已有的文言知识推断和猜想出实词的意思,才能对文言文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又因为学生的学识有限,如果遇到生疏的实词,并且做出不合实际的猜想的话,那么可能就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教师有必要向学生提供有效地推断实词的方法,帮助学生推理得当,读“文”轻松。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习,总结了“猜读六法”,供大家交流。
一、依形推义法
依形推义,即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在一些情况下,尤其是形声字和会意字,我们可以根据汉字的字形,猜想推断出它的意思。
例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这句话中的“沧溟”两字都是三点水旁,而后面又有“知海”一词,可以推断“沧溟”就是大海的意思,最后一个字“啜”仿照以上方法,可知是“吃、尝”的意思。再如,《后汉书 孟尝传》中“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贩,贸籴粮食。”这句话中“籴”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是这个字是个实实在在的会意字,可以将其分成上下两个部分来分析,“籴”上面部分是“入”,可组词为“进入、买入”,其下面部分是“米”,将两者相结合,那么意思就是“买入粮食”。
二、通假替换法
通假替换法,也和分析具体的字有关,不过,是利用相同或相似的声形来寻找该字的通假字,通过替换成自己熟悉的字来推断实词的意思,如此方便学生更容易理解实词的意思。
例如,《孔雀东南飞》中“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其中“取”字若是解释为“取用”之意,显然不合文意,联系上下文,如若将“取”通假为“娶”,解释为:今日如果休掉这个女子,我到老了也不会再娶妻,如此便十分切合文意了。再如,苏轼的《教战守策》一文中 “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益安于佚乐”,其中“顿”在古代汉语中可解释为困顿、停留、立刻等,但是在此处,结合句中的“甲兵顿弊”,联想到这里的“顿”应该与兵器有关,因此通“钝”,即兵器不锋利的意思。
三、成分分析法
成分分析法,是为了应对文言文中,同一实词往往会因为其在句子结构中所在的位置不一,导致其用法和意义大相径庭的情况。
例如,《荀子 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这里的“能”是能愿动词,因此后面的“水”修饰“能”,应该由名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游泳。再如,“微”这个字在文言文中可解释为多种意思,比如,“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敢以烦执事”中的“微”做状语,意为暗暗地;在“名微而众寡”中“微”做定语,是形容词,意为细小;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表示否定,是没有的意思。
四、前后对照法
在古代文学作品讲究前后对仗,音律和谐之美。在句子中常通过对偶、对举或互文等手法,使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和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意思,使内容凝练,前后关联,因此在解释实词的时候,学生可以参照句子前后与之对应的实词,对其进行推断。
例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一句,采用了互文的句式结构,“竭”的解释为用尽的意思,因此可以由较熟悉的“竭”字推断“殚”字也有用尽、用完的意思。再如,屈原《涉江》中的“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其中“用”可以根据文言常识得出为任用的意思,再分析句子结构,句中“忠”和“贤”是对应的,表示忠臣贤能之士,由此可见“用”和“以”也是相对应的,那么推断“以”也可以是任用的意思。
五、语境分析法
俗话说:“字不离句,句不离段,句不离篇”。在文言文中,同一个实词通常具有多种意思,根据语境不同,有时还会衍生出新的意思,这就需要读者能够根据语境的变化猜测实词的意思,解释文言实词时也要将其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再进行推断。
例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一句中的“借”字在文言中有三种意思,分别是借出、借进或凭借、借助或者与使连用,意为假使。此处“借进”似乎是最符合文意的,但是结合语境,“借书满架”若是解释为借了整架的书,联想到作者的家境,作者出生书香世家,怎么可能借了满架的书?这显然不符合实际,再思考“借”字可通“藉”,而“藉”有可以组词为“狼藉”,有错乱的意思,带入句中,即错乱堆积的书,如此便合理了。
六、联想法
联想法,是学生推断文言实词必备的技能。因为学生在阅读新的文言文时,不可能每个词汇都是已经掌握的,但是学生可以调动已有的文言知识储备,展开联想,运用各种推断方法,进行知识迁移。
例如,《劝学》中“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其中“疾”,我们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诗句“疾风知劲草”,两者都形容风的力度,因此句中的“疾”是快速、猛烈的意思。同样地,句中的“彰”,联想到成语“欲盖弥彰”中的“彰”,因此解释为“清楚”。
总之,学生要想准确地推断实词,切实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必须要多积累,多运用,灵活运用猜读六法,依据实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结合文言的语言环境,积极展开联想,进行知识迁移,那么学生推断文言实词的准确度就会大大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