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教学论文 >

将思维导图引入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尝试

更新时间:2018-08-25
所需金币0 [1金币=1元] 资料包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在线咨询
文档格式:doc/docx 全文字数:1900 ↓↓立即下载全文 **温馨提示**
以下仅列出文章摘要、目录等部分内容,如需获取完整论文资料,或原创定制、长期合作,请随时联系。
微信QQ:31205021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扫一扫 扫一扫
将思维导图引入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尝试

摘要:当今学生对名著的阅读热情低,同时名著内容丰富,结构知识含量复杂,因此,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任重而道远。思维导图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能够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建立记忆链接,可以使难以理解的复杂内容变得十分简单清晰,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全面构建知识框架。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将思维导图引入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一些尝试。
关键词:思维导图  语文名著  阅读教学
经历多年课改,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听说读写中格外突出了“读”,提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1]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典范,是语言艺术精粹的积淀,它们凝聚了人们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深入思考,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深刻的思想内涵。思维导图是一种将大脑思维过程具体化、直观化的方法,将思维导图引入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删除了冗余杂乱的信息,保留了关键内容,用一些关键词、图形和连线来把庞大的内容进行梳理,并且压缩成图,便于学生迅速累积资料,将各个重点内容依据彼此间的关联分层、分类管理,使知识的储存、管理及应用更加系统化,从而使学生在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中能够快速获取所需的知识,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名著阅读的兴趣和信心,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完善的人格,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一、教师示范引领方法
古语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因此, 在名著阅读初期, 我利用课堂做延伸, 分别教给学生制作思维导图阅读名著的方法, 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比如学习《骆驼祥子》,我先按照作者作品、写作背景、主要情节、祥子心理变化等,指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把握人物的三起三落。
 
二、课前感知激发兴趣
接着,指导学生在课前初步制作思维导图,要求着眼于文学作品的整体, 从宏观上居高临下驾驭文章, 注重理清文学作品内部的逻辑关系, 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 掌握文章的精髓,以此来培养整体感知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整体感知文学作品的思维习惯,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小组合作深入品读
最重要的是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利用思维导图,多方面、多角度地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搜寻有效信息, 进行加工、整理、归纳和概括, 形成深入品读和体验感悟。通过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发现他人理解、思维和方法的独特之处,引起自己的再思考,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并获得调整思路、修正认识、改进方法的启示。这样就能真正在名著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 达成新课改确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我们利用思维导图,读《红星照耀中国》,读《三国演义》,读《骆驼祥子》等等。
我们读《昆虫记》,有的学生通过制作思维导图了解到各种各样的昆虫,了解到它们的习性、劳动、繁衍和死亡。有的学生认识到作品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充满对生命的关爱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还有学生从作品的形式、研究的方法、行文语调、趣味美感等方面制作思维导图。这就利用思维导图在名著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
 
四、反思总结提高素养
名著阅读是读者领会文学作品、发现问题、进行再创造的一种思维活动。这时候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反思总结,课后还要反思总结,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也是学生不断积累名著阅读经验的过程。通过互动、合作、交流,引发再思考,调整思路、修正认识、改进方法、集思广益,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通过提倡利用思维导图反思总结,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自觉性,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通过不断完善思维导图亲自参加思考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名著阅读的个人观念体系。
最近我们读《西游记》,开始时是从作者简介、创作背景、内容介绍、主题思想等方面制作思维导图,后来有学生提出要加入经典人物和经典情节分析,要加入取经路线图,要加入众多神仙妖怪的经历、特点,甚至要加入《西游记》和其他名著的人物、情节、艺术的勾连分析……
语文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东尼•博赞说:“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图表,一种整体思维工具,可应用到所有认知领域,尤其是记忆、创造、学习和各种形式的思考。它被描述为大脑的瑞士军刀。” [2] 学生在教师示范引领方法、课前感知激发兴趣、小组合作深入品读这些环节中,不断地充分调动主体能动机制, 积极参与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让我们科学运用思维导图,把知识进行合理的联想、组合和联系,再通过发散性思维,对知识进行创新,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 提高阅读赏析技能, 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地陶冶情感,净化灵魂,获得丰富的人文知识。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英国)东尼•博赞  思维导图 [J]. 化学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