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1例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背景及目的:结直肠癌在全球癌症发病率中位居第三。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只知道其中一条癌变途径,即经典的腺瘤-腺癌通路。此通路涉及的癌前病变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锯齿状通路在近年间渐渐为人们所了解。在肠镜检查中,锯齿状病变是第二大常见的病变。锯齿状病变是一组具有异质性的病变,且特征是上皮排列成锯齿状结构(鲸鱼牙齿状或星芒状),其主要亚型包括:增生型息肉、广基锯齿状腺瘤/息肉、传统锯齿状腺瘤。已有证据表明,锯齿状病变通过锯齿状通路进展为结直肠腺癌,尤其是广基锯齿状腺瘤和传统锯齿状腺瘤。近1/3结直肠癌由锯齿状病变进展而来。本文主要综合分析锯齿状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期总结规律,为临床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研究提供参考,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 方法:回顾分析哈医大二院消化内镜中心2015年1月-2017年9月检出的 401例结直肠锯齿状锯齿状病变患者的内镜及病理学检查资料。回顾性阅片,依据 WHO( 2010) 消化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及相关参考文献将锯齿状病变分为以下四类:增生性息肉、传统锯齿状腺瘤(TSA)、广基锯齿状腺瘤/息肉( SSA/P) 、混合性息肉(MP)。此外,部分经典型腺瘤具有明确锯齿状结构也列入比较中,诊断为管状/绒毛管状腺瘤伴锯齿状结构。结合肠镜报告和显微镜下形态,将直肠息肉按照山田分型标准进行分型 结果:401例患者中男性275例,女性126例;年龄23~89岁,平均年龄55.8岁。其组织病理学分类为:HP286例(71.3%)、SSA/P24例(6.0%)、TSA60例(15.0%)和MP31(7.7%)例。全部锯齿状病变以山田Ⅰ型为主共352例,此外,山田Ⅱ型7例;山田Ⅲ型23例,山田Ⅳ型19例。病变直径<5mm271例,5~10mm87例,>10mm43例。位于右半结肠(包括盲肠、升结肠、肝曲、横结肠、脾 曲)151例(37.6%), 左半结肠( 包括降结肠、乙状结肠以及直肠) 250例(62.3%)。在全部病例中,男性患者比例( 275例,68.6%) 显著高于女性(126例,31.4%);年龄≥50岁(297 例,74.1%)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50岁(104例,25.9%)的患者。HP组患者平均年龄55.24岁(24~86),男性患者198例,女性患者88例。男性患者年龄低于女性患者年龄(男性:54.1岁,女性:57.9岁)。在HP组,右半结肠的病变体积更大且女性患者比例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99,6.73,P< 0.05)。SSA\P组患者年龄平均55.8岁(23~68),多数位于右半结肠(62.5%)。男性患者比例较高(71%),但是女性患者发病年龄较小(男性平均年龄为56.6岁,女性平均年龄为53.7岁),女性患者息肉直径稍大(0.79>0.77cm),多数位于右半结肠(85.7%)。TSA组位于左半结肠且发病率(68.3%)更高,但是发生在右半结肠的TSA异型程度更高。MP组与TA伴锯齿状病变组在均好发于左半结肠,MP组男性患者比例更高而TA伴锯齿状病变组女性患者更多见。 结论: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各亚型的形态、分布部位有其自身特点,并且与患者的年龄及性别有一定关系。由于各亚型具有不同的恶性潜能,在临床工作中有必要对其进行明确分类,并对各亚型的发展、转归做长期随访研究。 |
401例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更新时间:2019-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