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音乐歌曲戏剧 >

中国当代戏剧节的历史与发展研究

更新时间:2019-09-21
所需金币200 [1金币=1元] 资料包括:原始论文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在线咨询
文档格式:doc/docx 全文字数:119000 ↓↓立即下载全文 **温馨提示**
以下仅列出文章摘要、目录等部分内容,如需获取完整论文资料,或原创定制、长期合作,请随时联系。
微信QQ:31205021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扫一扫 扫一扫
中国当代戏剧节的历史与发展研究

内容摘要
 
自从上世纪初页,我国近代最早的戏剧节----上海六大文明戏团联合公演诞生至今已经一百多年,戏剧节不管是对于我国戏剧艺术的发展还是对于中国社会的变迁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时至今日,戏剧节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集中展示我国戏剧艺术水平的节庆活动而存在,同时还成为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分支。然而,在我国当代戏剧节膨胀式发展的进程中,也遇到了诸多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以史料为基础,运用文献分析法分别对中国当代戏剧节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第二部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笔者结合了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并通过个案研究和比较分析法对中国当代戏剧节的类型、运作机制以及功能进行了全面的论述。第三部分,则是对中国当代戏剧节所遇到的困境和未来进行的反思和探讨。
本文的具体章节如下:第一章为绪论,对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与方法、概念界定与创新性进行了说明。在第二章中,笔者以时间为线索,将戏剧节的发展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分别梳理和总结了从中国早期的戏剧节(1907-1948)、建国后“十七年”时期(1949-1966)的戏剧节、20世纪80-90年代(1980-1999)的戏剧节、以及新世纪以后(2000-2017)的戏剧节的发展历程,并且就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戏剧节的发展背景、特点以及历史意义进行了分析。第三章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当代戏剧节进行了分类,并全面分析了当代戏剧节的运作资金获取途径、组织架构与管理制度、版块的设置、以及宣传与票务营销等方面的特点。第四章,本文着重探讨了戏剧节对于国家与城市的功能与价值。最后一章,笔者主要总结了我国当代戏剧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如跟风、抄袭、体量小、质量差、市场机制不完善以及可持续性较差等问题,并对此提出了要从外到内进行优化和改善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戏剧节,发展历程,类型,运作,功能,困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1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方法..................................2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创新性................................4
第二章 中国当代戏剧节(展)的发展历程....................6
第一节 中国当代戏剧节的缘起---中国的早期戏剧节.........6
一、近代以来最早的戏剧节---一场声势浩大的商业狂欢....6
二、左翼戏剧家联盟领导下的联合公演---从商业往政治转向.......................................................8
三、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的戏剧节---抗战话剧的三座高峰......................................................10
第二节 建国后“十七年”时期的戏剧节(1949-1966)---政治裹挟下的繁荣..............................................19
一、“十七年”时期戏剧节发展概述....................19
二、第一届文代会庆祝演出............................21
三、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大会......................23
四、百花齐放的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26
第三节 20世纪80-90年代的戏剧节(1980-1999)---戏剧“救亡”中的重生................................................28
一、20世纪80-90年代戏剧节发展概述..................28
二、新中国首个以“戏剧节”命名的全国性戏剧节---中国戏剧节......................................................31
三、首个小剧场戏剧节---89南京小剧场戏剧节...........35
四、京沪联手举办的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 37
第四节 步入新世纪的戏剧节(2000-2017)---市场驱使下的多元化共存..................................................39
一、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戏剧节发展概述..................42
二、首个民营大学生戏剧节---北京大学生戏剧展演.......42
三、首个官方校园戏剧节---中国校园戏剧节.............43
四、首个儿童戏剧节---中国儿童戏剧节.................46
五、大型民营戏剧节的典型---首届乌镇戏剧节...........49
第三章 中国当代戏剧节的类型与运作机制...................54
第一节 中国当代戏剧节的类型...........................54
一、官方戏剧节与民营戏剧节........................ .54
二、国际戏剧节与地方戏剧节..........................61
三、综合性戏剧节与专门性戏剧节......................66
第二节 运作资金的获取途径.............................71
一、依靠政府全额拨款支持............................72
二、政府拨款与社会筹资、市场开发相结合..............73
三、本地资源利用与戏剧节衍生品开发..................75
四、个人出资与网络众筹结合..........................77
第三节 两种不同的组织架构与管理制度...................78
一、政府机构型的组织架构与管理制度..................78
二、企业型的组织架构与管理制度......................80
第四节 版块设置多样化.................................82
一、以戏剧演出为核心的主版块........................82
二、学术型论坛、讲座、工作坊组成的辅助版块..........84
三、评奖和剧目交易会组成的其他活动版块..............85
第五节 宣传手段与票务营销.............................90
一、宣传手段........................................91
二、票务营销特点....................................94
第四章 中国当代戏剧节的功能.............................97
第一节 国家层面的功能.................................97
一、引导政治方向,推动舆论传播......................97.
二、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提升国民审美水平............102
三、增强国家软实力,扩大国际影响力..................106
第二节 城市层面的功能..............................107
一、拓展城市文化空间,完善城市文化服务体系...........107
二、铸造城市文化品牌,驱动城市文化输出..............111
三、传承与利用文化遗产,推升文化消费能力............114
第五章 中国当代戏剧节的困境与未来之路...................119
第一节 中国当代戏剧节的困境..........................119
一、各地跟风办节,相互抄袭严重......................119
二、体量有待提升,质量参差不齐......................121
三、市场机制不完善,可持续性较低.....................123
第二节 中国当代戏剧节的未来之路.......................126
一、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发展环境......................126
二、借鉴他国经验,优化运作机制......................129
三、科学整合资源,推动产业化发展....................132
结论:..................................................136
二、本文的核心观点..................................137
二、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137
三、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137
参考文献...............................................138
后记...................................................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