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影视新闻传播 >

《人民日报》新冠疫情和非典疫情集体记忆建构对比研究

更新时间:2023-01-06
阅享价格200元 资料包括:原始论文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QQ在线咨询
文档格式:doc/docx 全文字数:26000 温馨提示
以下仅列出文章摘要、提纲简介,如需获取全文阅读权限,或原创定制、长期合作,请随时联系。
微信QQ:31205021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扫一扫 扫一扫
《人民日报》新冠疫情和非典疫情集体记忆建构对比研究

摘要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冠肺炎疫情已经超过2002年的非典疫情,成为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最严重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汹涌的疫情,我们进行了为期数月的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基本控制住了疫情,充分诠释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
作为改变了整个2020年进程的“黑天鹅”,新冠疫情一定会被我们这一代人所铭记。疫情记忆不是自动形成于我们脑中,而是在与周边社会环境特别是信息环境的互动中形成。因此,作为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是记忆建构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本论文主要以《人民日报》为例探讨了主流媒体怎么建构此次武汉疫情的集体记忆,同时本论文也对比了《人民日报》在两次疫情期间疫情集体记忆建构之间的异同。
研究发现,《人民日报》疫情的集体记忆建构主要在三个向度上发生了变化。在关于“人”的记忆方面,同非典时期相同,新冠疫情期间《人民日报》通过大量医护挺身而出抗击疫情的内容的反复推送实现医护记忆的“加冕”。但是与此同时,“普通人抗疫”叙事取代“官方抗疫”叙事成为新冠疫情期间《人民日报》抗疫记忆的建构的另一最重要组成部分;在关于“场所”的记忆方面,新冠疫情期间,《人民日报》公众号通过“英雄城市”的抗疫记忆的塑造将武汉构建构成一座大型的记忆场所。同时《人民日报》将全国各地的风景、美食与武汉的风景美食放在一起,突出各地支援武汉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抗疫记忆,也增强了全国民众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在非典时期,城市仅仅作为疫情的发生地出现在报道之中;在关于“仪式”的记忆方面,《人民日报》对新冠疫情悼念仪式的报道起着以官方价值理念对之前的武汉抗疫定性的作用,从而强化官方力量建构下的整个武汉抗疫的集体记忆。 而纪念性质的内容在《人民日报》非典疫情相关报道中并不多。此外,作为“仪式”的集记忆是否能够转化为稳定的集体记忆仍由之后的纪念性报道以及纪念框架所决定。
同时,研究发现疫情期间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官方记忆场与民间记忆场存在一定程度的互动,民间力量有选择性地进入疫情集体记忆的官方记忆场中。但是“记忆的自由市场”并没有到来,官方力量在疫情集体记忆仍占据主导地位,“个体创伤记忆”在官方记忆场中仍旧缺位即一个重要体现。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在集体记忆建构中的角色由“定性者”逐渐向“引导者”转变。

关键词:《人民日报》、集体记忆、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新冠疫情、非典疫情、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