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影视新闻传播 >

中国纪录片创作中虚构手法的运用

更新时间:2022-12-09
阅享价格60元 资料包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QQ在线咨询
文档格式:doc/docx 全文字数:2800 温馨提示
以下仅列出文章摘要、提纲简介,如需获取全文阅读权限,或原创定制、长期合作,请随时联系。
微信QQ:31205021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扫一扫 扫一扫

中国纪录片创作中虚构手法的运用

回顾百年的影史,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学者们对于“记录电影”的定义争论不休,最主要的矛盾还是在于记录电影中的“真实”和“虚构”之间。之前在开题报告中有论述,西方历史上对纪录片中的“虚构”态度存在着螺旋式的变化,先后经历了“虚构——非虚构——再虚构”三个否定之否定的阶段。

中国的纪录片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记录电影市场出现了短暂的繁盛时期,之后由于创作手法和内容的单一让记录电影创作陷入了瓶颈期。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各种电子技术的出现,让原来的不干涉记录内容有了剪辑、建模等等新内容,如今“虚构”手法在纪录片创作已经占据了一块不小的地位,但是对于崇尚纪实的纪录片来说,仍有一部分观念认为“虚构”是站在了“真实”的对立面。面对着当前的市场环境的激烈竞争和受众审美关注的提高,纪录片的“虚构”越来越成为纪录片创作者寻求风格转换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国内环境下要明确“虚构”和“真实”的关系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虚构”手法作为一种纪录片中表意的手段,它的适用范围和底线也是必须纳入研究内容的,因为“虚构”和“虚假”概念非常相似,不好好把控内容创作,就很容易出现纪录片造假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