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乐舞做为礼乐制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乐舞中最重要部分的俗乐舞对于中国传统舞蹈的影响也是不可置否,众所周知,俗乐舞最盛行之时便是汉代之时,汉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统治阶级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使乐舞发展得到了充分的条件,同时民间俗乐舞也得到了很 好的发展,为此而设的乐府搜集秦声,楚声,巴渝等各地的舞蹈编排新的乐舞,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乐舞形式,汉留下了大量关于乐舞的画像石和陶俑,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虽流传下来的舞蹈和作品让我们了解到它的风彩,但是对于汉代俗乐舞这段时间的历史却是一个薄弱环节,相关研究成果少之又少,与当时俗乐舞的灿烂辉煌形成巨大的反差,因而在此我通过对大量史料进行归纳和整理及综合历史上学者的研究内容,从俗乐舞的形成,发展以及其艺术特征和艺术影响等方面对俗乐舞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俗乐舞;汉乐舞;百戏;艺术特征 Abstract Deriving as a more important link of the music system.then dance also for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dance course.As is know to all,deriving dance is the most popular in Han dynasyt.Strength and the economic boom across the Han dynasty.Policy of the ruling class to take rest makes deriving got fully development.At the same time,deriving also got very good development in the folk.For poems collected Qin Sheng,Chu Sheng,formed a rich variety of dancing of and clay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Although handed down dance and work let us know its elegant demeanour,but for deviving of Han dynasty's history is a weak link,the relevant is few.and the provide a huge contrast to the bright future period.So here l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Tnduction and consolidation of a large amount of his torical and integrated in the history of scholar's research content.Through deviring formation,development and its artistic features and artistic effects to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riving. Key words: Folk music and danc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the Han Dynasty dance accompanied by music 目 录 目录内容 TOC \o "1-3" \h \z \u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前 言 1 一、汉代俗乐舞简介 1 (一)汉俗乐舞的概念.............................................1 1、战争起源说................................................1 2、游戏起源说................................................2 3、劳动起源说................................................2 (二)汉代俗乐舞形成与发展 2 1、汉代俗乐舞形成 2 从经济上来说 .........................................3 从政治上来说..........................................3 从社会制度来说........................................3 从思想形态来说.......................................4 2、汉代俗乐舞发展 4 二、汉代俗乐舞的艺术特征 5 (一)两系合流 包罗万象 5 (二)刚柔并济 静少动多 6 (三)舞技结合 舞以为重 6 (四)直白简单 粗拙之美 7 三、汉俗乐舞艺术影响 7 (一)对舞蹈的影响 7 (二)对其他方面影响 8 结 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前 言 中国古典舞蹈中"乐舞"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的人们对于"乐舞"做出不断的改进,以适应当时的时代,作为"乐舞"的基础和其民间表现形式,俗乐舞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呈现和流传下来,现今流传下来的俗乐舞大多以画像石和乐舞陶俑,所以对此的研究其实并不多,而大部分学者对于乐舞的研究都落在了雅乐舞方面,俗乐舞则是连带了解下,而在此我想对俗乐舞的研究能够更多更全面更深入,了解当时的文化特征,以及其中的各种舞蹈技术技巧,妆容服饰对现今舞蹈的影响,俗乐舞对动作,妆容,服饰,发型有严格要求,为表达刚烈,轻柔的不同情绪,所画妆容,所穿衣饰有极大区别,以舞腰,舞袖为重要特色的舞蹈技巧也极具参考意义,从中可以加以吸收,在平时的舞蹈编排之中加以改进。 对于俗乐舞的研究肯定要有一套系统的方法,首先要了解清究竟何为俗乐舞,其何时诞生,汉代俗乐舞又因何形成,其形成就不得不了解汉代的时代背景,其形成的有利条件有哪些,当了解清楚这些后便可以清晰了解汉俗乐舞的外部形成发展,再对其主要艺术特征和艺术影响做出详细研究,便可解决本文研究的各重点,再对其艺术特征和影响做一个现今的关联,了解俗乐舞对于现今舞蹈的影响。 一、汉代俗乐舞简介 (一)汉俗乐舞的概念 从古到今乐舞一直为人所了解,那俗乐舞究竟是什么, 其实作为乐舞最初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便是俗乐舞,张守节《史记正义》云:"上谓之风,下谓之俗"因此可见俗乐舞的意思便是民间最浅显、通俗的舞蹈表现形式,对于我国传统舞蹈来看,如果说雅乐舞代表着规模宏大、风格严谨的宫廷舞蹈,那么俗乐舞便是代表着小众举行,轻松自由的民间舞蹈,而且俗乐舞一直以其突出的娱乐性显于历史之中,汉是俗乐舞最辉煌的时期,诞生了"巾,拂,鞞,铎"四大舞,建鼓,槃鼓,长袖,百戏等多种形式。[1]但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汉俗乐舞辉煌一时,但其是何时出现个便要了解清楚,未开化之时,人们尚未有成型的语言,文字,于是仅仅只能依靠肢体的动作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这便是俗乐舞的雏形,而关于具体俗乐舞的起源众说纷云。但无外于以下几大观点: 1. 战争起源说 远古时期因为生存,部落相互之间经常暴发冲突,大遍杀戮,争抢掠夺也是家常便饭的事情,尤其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后,人类的社会活动除了捕猎便是战争,久而久之,弱小的部落消失殆尽,留下的部落逐渐强大,而强大后的部落为了标榜自我的功绩,纪念自己所取得的辉煌战果,编排相应的舞蹈来用以纪念,这便是乐舞中的"武舞",之后的历代帝王沿袭这个传统,用以象征自己的功德,如汉《巴渝舞》、唐《秦王破阵乐》等等都是此类代表。 2. 游戏起源说 游戏是人们放松自我,相互娱乐的一种方式,由于时代的变迁,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活动形式,其在早期的农牧时代便已经出现,从一开始的迷藏,蹴鞠等活动到赏花灯,舞狮舞龙,猜灯谜,慢慢的演变成为某个小团体的娱乐活动甚至所有民间百姓的所公认的节日庆典活动,一如汉俗乐舞"百戏"之中的"弄丸","走索","爬竿","冲狭"等极富技术性的表演都属于此。虽说游戏起源说彰显了其娱乐性,但是所流传下来后也只保留于俗乐舞"百戏"之中,更倾向于杂技之类,而并非代表俗乐舞的主体部分。 3. 劳动起源说 在最初的上古时期,人类所有的社会活动都是以生存为目的,而所有的生活资料皆取之自然,捕猎,采摘便是维持生存的最基本形式,此时的舞蹈多是为了祈祷以获得更多食物而用,也有将捕猎场景融入其中,捕猎舞蹈就是将人们捕猎野兽的场景再现出来,人与牛斗,人与虎斗等,汉之俗乐舞"百戏"中的角抵戏,象人之戏,斗兽等许多形式皆源于此,戏中角色全部由人来扮演,一部分人扮演成猎手,而另外一部分人将其猎获的兽头兽皮装饰于身上,然后戴上面具或画上恐怖妆容,打扮成凶猛的野兽,与猎人进行搏斗,而后渐渐演变成为多种俗乐舞分化出假形,角抵等多种表演形式,"角抵戏"、"鱼龙蔓延"都是此类节目。而由采摘所衍生出来的舞蹈多是对其采摘动作的模拟,尔后还有对农耕方式的再现,但是这类舞蹈多出现在民间节日庆典之中,表演其生产时的技术技巧,但是宫廷之中几乎没有这类型舞蹈。 总而言之,俗乐舞起源假说无外乎此几种,狩猎,游戏,战争,此时的舞蹈内容也极其简单:跳跃喊叫,击打木石,只是对一些动物的模仿和劳动和生活场景的再现,即使是这样,依然形成了往后纷繁复杂的俗乐舞形式,捕猎舞蹈分化成假形,象人之戏等,战争舞蹈形成了后来的武舞,游戏舞蹈演变出竞技,杂技类表演,模仿采摘,农耕方式的舞蹈成为民间节庆中重要表演节目,这些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舞蹈统统成为汉俗乐舞的起源,撑起汉代辉煌的俗乐舞文化,这便是汉俗乐舞起点。[2] (二)汉代俗乐舞形成与发展 1、汉代俗乐舞形成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几个国家之一,俗乐舞此时形成并迅速发展,但是汉代独特的俗乐舞究竟是因何尔形成,汉有何条件使之形成并兴盛,在此详细了解一番,据记载王朝之初,汉朝政府充分吸收秦时之教训,建立之初前几十年都在休养生息,加之丝绸之路的开辟,与邻国经济往来的增加,国力大增,百姓生活安定,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处处歌舞升平,使汉的俗乐舞得到空前发展,从以下几方面可以分析出汉俗乐舞迅速形成的各种原因: 从经济上来说 汉初采取休养生息国策,社会大环境趋于稳定,于是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开启,使汉的对外贸易增多,而且在冶铁、丝绸制品、漆器等各方面较之秦时都有了质的提升,同时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势必会使人们对于精神上的追求更加强烈,享乐不再是权贵们的特权,黎民百姓也可以欢庆享乐,经济上发展对俗乐舞形成起决定作用。 从政治角度来说 春秋战国之时,纷争不断,礼乐制度崩坏,昔日民间的俗乐舞渐渐进入宫廷之中,冲击做为正统的雅乐,之后秦国灭六国,各方舞蹈集聚咸阳,多种多样的风格的舞蹈极大促进了俗乐舞改进和发展,为之后汉代俗乐舞的兴盛打下了基础,汉之初为修礼乐,设立太常及乐府,将秦之前乐舞文化承袭下来,而俗乐舞此时一并传承而来,汉之俗乐舞主要受到了楚地楚乐的影响,春秋战国之时,楚人乐舞兴盛,民众生活各方面都以乐舞取乐,充分体现出楚地之民众对于乐舞的喜爱,此时的乐舞,已经渗入百姓生活的各个面面,婚丧嫁取,祭祀节庆统统以乐舞来助兴添彩,而老百姓也将其口口相传的故事编入舞蹈,喜怒哀乐全寄托于此,而这种情况也流传下来,俗成为百姓所喜爱的娱乐方式,而刘邦乃楚国之人,汉王朝统治者亦与楚渊源深厚,所以汉之习俗与春秋战国楚之风俗一脉相承,同时,汉文化与周边各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鲜卑,匈奴,羌,楼兰,波斯等都与汉密切联系着,俗乐舞也吸收了其中许多技艺。因而俗乐舞在汉之时当之无愧的盛极一时。 从社会制度来说 汉代未像秦之时封建制社会与奴隶制社会紧密结合,秦之时保留有周及春秋战国之时浓厚的奴隶制度,加上连年战乱压迫,奴隶人口众多,能够欣赏乐舞享乐活动的只有少数权贵及奴隶主,底层平民百姓民不聊生,而汉代社会体制变革,奴隶相比秦大大减少,政治宽松,人民在满足物质需求后势必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汉社会体制上的变化为俗乐舞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 从思想形态来说 俗乐舞做为一个民间流行的舞种,成为汉皇室的娱乐项目,成为该时代舞蹈文化的主流,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该朝统治者思想形态的转变,众所周知,汉代是一个由平民阶层和下层阶级而非王公贵族建立的政权,汉高祖刘邦只是一介凡夫,而随刘邦打拼天下入主中原建立大汉王朝的将帅谋士无一例外都不是名门望族,因此,汉统治阶级一开始便是一个与下层民众关系密切的群体,因而汉对于门第观念并不是非常重视,许多歌舞艺人入宫被纳为妃,所以该时期上至皇帝下到百姓,世俗思想文化渗透于整个汉代社会之中,汉武帝之时设立乐府专门用于收集民间舞蹈,所整理改编而成的乐舞,与以往宫廷乐舞文化毫不相关,也不受任何约束,反映的都是平民百姓最真实的生活写照与情感生活,整个时期思想得到最大解放。 总的来说,汉代之时,俗乐舞氛围异常浓烈,俗乐舞的形成是其很好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文化需求,解放了几世纪宗教制度对于思想的禁锢,汉代较前代,稳定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各领域都更加开放,给于了俗乐舞充分的发展条件,俗乐舞一时成为极受欢迎的艺术形式,甚至成为宫廷礼仪的一部分,而角抵戏则用于慰劳退役士兵,有时候也用以接待外来宾客,由此可见俗乐舞已充分融入宫廷乐舞之中。[3]汉代上下都充斥着浓厚的世俗气息,汉代对俗乐舞的发展起决定性促进作用,标志中国乐舞进入审美娱乐至上时代,开启新的篇章。 2、汉代俗乐舞发展 在汉时俗乐舞迅速的发展,俗乐舞指民间流行、并非带有政治色彩的舞蹈,汉是俗乐舞大放异彩的时代,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格吸收入民间俗乐舞。 汉之前一直是雅乐舞占据正统地位,但是随着国家分裂,礼乐制度崩坏雅乐舞却渐渐衰落,经过几个世纪束缚,人们对于呆板严肃的古乐即雅乐舞感到反感,而对于轻松愉悦的俗乐舞更易接纳,而且就性质上来说,雅乐舞偏于政治目的,俗乐舞则偏于艺术性,表演形式上,雅乐舞严谨含蓄,俗乐舞轻松自然,功能上来说,雅乐舞用于礼乐教化,祭祀庆典,俗乐舞则用于娱乐活动,节日欢庆,更重要的是雅乐舞主要面向宫廷权贵,范围极小,而面对全体民众的俗乐舞当之无愧更受欢迎。[4] 所以从此可以看到雅衰俗盛是必然的事情,汉代俗乐舞最重要的发展便是其代替雅乐,俗而雅化,汉代乐府作为国家掌管文化的机构部门,其最初的设置其目的是为了整理收集俗乐舞传统,而不是雅乐舞,所以汉代之时,俗乐舞不再仅仅光指民间的乐舞,宫廷之中的舞蹈也很多源于民间俗乐舞,汉前,雅乐舞专指西周的"六舞",但自秦焚书坑儒之后,周之"六舞"所谓正统《乐经》所剩无几,汉时雅乐早已不是周时正统雅乐舞,其得到重建,《大风歌》,《巴渝舞》等俗乐舞都包含了进去,雅乐舞大量吸收民间俗乐舞,宫廷中雅乐的祭祀舞蹈,仪礼舞蹈,宴乐舞蹈都是具有表演,娱乐性的舞蹈,而这些有些在以前儒文化盛行的中国是受到正统极力排斥的。[5]如汉代祭祀乐舞,在此之前皇宫之中的祭祀乐舞有严格的仪式程序,而且其主要的目的是教化民众,等级制度森严,以到达最大程度维护皇权,而汉之时,皇家的祭祀乐舞已不如已往那样规矩众多,皇家与民间祭祀作用几乎已相差无几,其基本都是表达祈求国泰民安或对农耕的祈福,而略有不同的是,皇家祭祀自身带有更为庄重的目的,更为严谨,而民间祭祀更是倾向于娱乐化的民间舞蹈,而且祭祀中皇家的更加规模宏大,民间更加小众化,场面更小。 而形成这种局面是由于受到汉统治阶级的广泛认可,不再被限制,一方面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原大地与西域和北方各族交流日趋增多,这就使很多外域的文化习俗及艺术形式传入民间,而宫廷对民间俗乐舞的整编吸收又使其进入宫廷之中,成为宫廷各种表演中不可或缺节目,在汉代雅俗乐舞的界限已是非常模糊,汉俗乐舞得到充分发展,以前一直被视为化外之物的俗乐舞在汉代涅槃重生,盛极一时。 二、汉代俗乐舞的艺术特征 (一)两系合流 包罗万象 汉代的舞蹈,一方面保留了秦前正统乐舞的唯美,严谨的舞蹈风格,同时又吸收了各地俗乐舞质朴,简约的舞蹈特点,渐渐成为了汉代的主要舞蹈形式,形成多种多样的俗乐舞。 在北方黄河流域周围,《槃鼓舞》、《建鼓舞》等大受人们欢迎,形成了北方硬朗,厚重的舞蹈风格,肢体上的表现都是北方俗乐舞上的创新,而南方的长江流域则受到楚文化的熏陶,轻曼、洒脱的舞蹈风格充分体现于南方的俗乐舞之中,尤其是继承了楚舞细腰欲折的风格,尽显女性温婉,柔美的特点,而南北方舞蹈相互结合,使汉之俗乐舞始终保持着"汉承楚韵"的特色。[6] 汉承楚风,众所周知,楚舞之中以腰肢技巧而出名,汉代很好的继承楚之舞腰并将其发扬光大。在承继前代优秀舞蹈的基础之上,汉又广泛吸收了西域各族的乐舞文化,将汉代俗乐舞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如汉代乐舞"百戏",在长期的发展之中不仅仅是本土的俗乐舞,更吸收了外域的各种表演技法,吐火,幻术,走丸等等,上至皇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对其充满好奇,起初大受欢迎,而且相传汉武帝时,为了向西域外来客人夸耀汉朝的强大及富有,除了通常我们所知道的参观都城给予厚赐外,还请他们观赏"百戏"外宾观之无不惊叹。[7] 汉俗乐舞由于我国长江黄河流域俗乐舞文化的融合,北方的舞蹈的庄重严谨碰撞上南方舞蹈的自由浪漫,迸发出极具特色的时代风格,因此,汉代俗乐舞杂揉着南方的舞蹈特有的曼妙、轻松、俏丽,还有着北方舞蹈的坚实,厚重,严谨,同时吸收着西域各地的风格特点,汉代舞蹈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极具包容性,成为其重要特点,为后世舞蹈的艺术风格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刚柔并济 静少动多 汉代之时俗乐舞形式种类多种多样,不光有女舞伎的柔美,更有男舞伎的雄健,俗乐舞中《鞞舞》、《铎舞》、《建鼓舞》、《槃鼓舞》等都极负刚烈之气,气势恢宏,俗乐舞"刚"的部分主要表现在男舞伎的舞蹈,其中几大鼓舞最能体现,如《建鼓舞》,两人各持鼓桴,边敲击鼓面边起舞,或单膝跪地击打,或弓步前倾而击,亦有飞身腾跃击打,舞姿极其奔放,极富野性之美。再如《八面鼓舞》八名舞者同时击鼓而舞,声如响雷,舞蹈动作舒展,极其热情奔放,气势磅礴,这些舞蹈都展现了俗乐舞"刚"的部分。 而柔的部分主要是女舞伎来表现,汉俗乐舞中《长袖舞》、《巾舞》、《蝶袖舞》等都充分体现了女性的柔美、曼妙身形,主要借助长袖,长巾等道具的舞动将舞蹈轻柔表现而出,一如《长袖舞》之中,舞者衣着长袖汉服,舞蹈时舞者侧倾,一臂低垂伸展,一臂将长袖抛向长空,整个画面灵动如飞虹,将俗乐舞"柔"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至。[8] 汉俗乐舞也十分看重速度和跃动来表现美感,不论史料还是汉画像石都可以看出,汉极喜爱借用道具长袖、长巾等而舞,将长袖,长巾快速抛出伸展,宛若飞天之势,建鼓,槃鼓舞中又快速击打出节奏,反转腾跃而舞,所以汉俗乐舞都是以极大的动作幅度,极快的舞动频率来表现各种舞蹈,也使汉俗乐舞显得十分舒展,洒脱,热情潇洒,动作一气呵成,刚柔并济结合上奔放舒展的动作,形成汉俗乐舞独特风格。[9] (三)舞技结合 舞以为重 汉俗乐舞对舞蹈最大贡献是将舞蹈和技艺完美融合,汉俗乐舞技巧性丰富,其集中表现在《长袖舞》及《槃鼓舞》之中,《长袖舞》对腰部和手的技巧要求极高,其继承了楚细腰欲折的特点,要求舞者有极好的腰部技巧,舞蹈时以腰为轴,曲折翻转,左倾右折,加上舞者上身前倾,双臂挥动衣袖,袖子在空中翻飞,尽显舞者高超技巧。[10]《槃鼓舞》则对足部技巧要求苛刻,舞蹈之时将槃与鼓至于地面,舞者穿特别的舞鞋于鼓面之上击踏而舞,击踏之时打击出节奏,又要伴之而舞,可想其难度之大,要求舞者聚精会神,不能有丝毫差池,才能将舞蹈完整演绎,反之一个小错误便会使舞蹈中断。不仅是这些,其中技巧性最突出的当属百戏中的各门类,体技,力技,只不过其更偏向于杂技一类,对后面的舞蹈影响甚小,可以放之不论。 除了相比前代技巧性更佳之外,汉俗乐舞很有意思的一点便是其重舞的特点,既为乐舞,定是舞蹈之时有乐为伴,但是多数情况下人们只是欣赏舞蹈而忽略音乐,舞蹈大多广而流传,也被历代承继下来,但是所伴音乐多半不知所踪。不仅仅是如此,西域所传杂技,舞艺传入中土后,却被汉代舞蹈吸收兼并形成新的俗乐舞,使汉舞蹈层次更丰富,表演百戏角抵之时,也以舞为主导,其他为辅,充分体现汉以舞为重的特色。[11] (四)直白简单 粗拙之美 汉代俗乐舞一抛前代"雅乐舞"那严谨、沉闷的舞蹈风格,不再受礼乐制度的约束,不再是教化安民的工具,而是单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追求舞蹈带给人们最质朴的愉悦感,这点也极大影响了后来舞蹈的发展。 可以感觉到,汉代俗乐舞源之于百姓,没有那束缚感,亦没有消极情绪,有的只是那舒展奔放的动作和充满活力的朝气,汉代俗乐舞传递的东西简单直白,用舞蹈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使人们的精神状态得到刺激,这也是为什么宴飨"四大舞"、百戏等俗乐舞经久不衰的原因,舞者始终激情四溢,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一改雅乐的颓势,使俗乐舞取而代之。[12]再之汉俗乐舞始终透出一种粗拙之美,不像雅乐舞那样受到思想束缚,每个动作要求苛刻,俗乐舞反映的是民众最本真的情感,是人们感情的自然流露,舞蹈动作皆是由内而发,虽显拙朴但犹为生动,毫不做作,大巧若拙便是汉俗乐舞独特气质。[1 三、汉俗乐舞艺术影响 (一)对后世舞蹈的影响 汉代之时人们对于舞蹈的理解异于古今,汉代对于俗乐舞不仅仅限于娱乐与教化,而是看做精神像征,为舞蹈注入了灵魂,肯定了人为本的地位,借以舞蹈表达自我情感,宣泄情绪,同时汉人舞蹈又多是积极向上的,热情奔放,这些种种精神都流传下来,唐宋乐舞乃至当代舞蹈亦是如此,舞者成为主体,舞者的气质而形成舞蹈独特的气质,将舞者提升为舞蹈核心位置。[13]这是思想上的影响,而对于技术技巧上影响则更多,汉俗乐舞博采众长,融杂技,艺技,楚舞于一体,独创出很多的舞蹈动作,如折腰挥袖,反身击鼓,汉俗乐舞创造性的将很多动作改变形成更独特的舞姿,而这些动作一直沿用了下来,盛唐飞天皆是源于此,现代传统舞蹈中的翻转跳跃动作也有很大部分受之影响,而汉之俗乐舞更是有很多即兴而作,正所谓"舞无常态,鼓无定节"当时的民间舞者洒脱而随性,随乐而舞,破以常规,大胆创新,这一举动冲破了以往舞蹈按编排而舞的规则,使舞者的主观性大增,也使中国舞蹈开始冲出思想束缚,之后的创新出多种多样舞蹈,改变了很多舞蹈技法。[14] (二)对其他方面影响 汉俗乐舞不仅仅影响了后面的舞蹈发展,更广泛的影响到其他的方面,如杂技之后便从俗乐舞的"百戏"之中分化而出,"百戏"之中,爬竿,吐火,走索,力技,体技等多种形式被杂技所吸收,而形成了现如今我国多种多样的杂技形式,惊险刺激、技巧卓越的杂技表演其实汉俗乐舞中已形成雏形,而做为我国国粹的京剧和其他地方戏剧其实也是源于俗乐舞,戏剧便是将一个故事情节利用道具、场景再现演绎,俗乐舞中象人之舞,《东海黄公》等都具有一定情景,舞者戴着面具,执以道具表演一定的情节故事,这与戏剧中如出一辙,所以经考证这些便是戏剧的雏形,而俗乐舞中所画妆容,道具,衣服代表不同性格和人物形象也承继到了戏剧之中,红脸关公,黑脸包青天这些我们再熟悉不过,这样以颜色和妆容衣饰对于人物角色的设定在汉代便已经出现,"生旦净末丑"也能在俗乐舞中一一找到对应。[15]这两个也只是经考证可以证实的,可以说汉俗乐舞不仅仅影响这些方面,现今许多艺术形式都可以在俗乐舞中找到原型。 结 语 本文简述了俗乐舞的各种情况,从其形成发展,艺术特征,艺术影响多方面入手。俗乐舞在中国舞蹈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鲜有人知晓,通过研究可以将其推广,同时对俗乐舞的研究能够更多更全面了解当时的文化特征,及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不仅如此,这些民间舞蹈技术技巧影响至今,巾舞,长袖舞的婉转曼妙,轻疾如飞,巴渝舞,建鼓舞的劲健顿滞,昂扬粗犷,都为我们编排起到重要参考,它的起承转合,翻转跳跃依旧影响着现今舞蹈,在此将俗乐舞做一个更详细的解析,现今文献学者多关注雅乐舞,尊之为乐舞正统,但其实俗乐舞才是乐舞的基础,传统舞蹈精华都在俗乐舞之中,在此本文对其研究做了部分努力,希望以后能了解更多更透彻,也希望俗乐舞为更多人了解。 参考文献 [1]袁 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J].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8 [2]孙 颖.《中国汉代 舞 蹈 概论》[M].中 国文 联 出 版 社,2010. [3]袁 禾.《舞蹈与传统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 [4]袁 禾.《中国古代舞蹈审美历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袁 禾.《中国舞蹈美学》[M].人民出版社,2011. [5]袁 禾.《中国宫廷舞蹈艺术》[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6]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6. [7]萧亢达.《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M].文物出版社,2010.1. [8]袁 禾.《中国舞蹈美学》[M].人民出版社,2011. [9]杜 乐.《中国古代 乐舞 文化 研究》[M].中 国 电 影 出 版 社,2015. [10]李泽厚.《美的历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1]袁 禾.《中国舞蹈意象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12]王克芬.《中国古代舞蹈史话》[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13]顾 迁.《中国的乐舞》[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6. [14]孙 颖.《中国汉代 舞 蹈 概论》[M].中 国文 联 出 版 社,2010. [15]陈 鸿.《中国传统 舞 蹈 的艺术特 征与现代 教 学文化研究》[M].湖南师 范大学 出 版 社,2014. |
浅析汉代俗乐舞艺术特征【免费】
更新时间:2019-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