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会计财务管理 >

科技类企业员工持股研究——以中国电研为例

更新时间:2022-12-23
阅享价格300元 资料包括:原始论文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QQ在线咨询
文档格式:doc/docx 全文字数:33000 温馨提示
以下仅列出文章摘要、提纲简介,如需获取全文阅读权限,或原创定制、长期合作,请随时联系。
微信QQ:31205021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扫一扫 扫一扫
科技类企业员工持股研究——以中国电研为例

摘 要


科技类企业属于人才密集类型企业的代表,开展员工持股计划有助于企业挽留核心技术人才、激发企业科研创新。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攻关期,再加上新冠疫情的影响,国有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风险。放眼世界,以美国为首的欧美联盟正在对我国科学技术进行封锁。为达到制定制造强国、科技强国战略发展路径,国有企业作为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实行员工持股计划进行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选择国有科技型企业中国电研为例,分析中国电研在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背景政策,总结其持股计划设计方案的关键点,最后总结中国电研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后取得的效果。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国电研在制定员工持股计划时对其激励对象、持股比例、平台管理和退出转让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管理政策,稳定了核心技术人员、保留对企业影响较大的销售人员、激励了高级管理人员,避免了员工持股计划再次流于形式。第二、中国电研通过员工持股计划保留了核心技术人才,并且加大了在研究开发上的投入。三大主营业务产品经过成熟的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转换,具有较高的商业附加价值。第三、职工选取的代表直接入驻管理层,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在重要的决策上代表职工发声,在一定层度上与内部管理层和外部股东形成相互制约,使得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完善。第四、中国电研推行员工持股计划以“上下结合、试点先行、协同推进”方法论为原则,推行产权改革,治理改革,是我国国有科技类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重要的尝试。本文的贡献在于丰富了国有科技类企业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案例,为科技类国企推行员工持股计划提供成熟的经验参考。

关键词:员工持股;中国电研;国企混改


目 录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CONTENTS VI

图表索引 VIII

1 绪论 1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义 1

1.2员工持股文献综述 2

1.2.1员工持股实施动因 2

1.2.2员工持股实施效果 2

1.2.3员工持股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 3

1.2.4文献评述 4

1.3研究思路与方法 4

1.3.1研究思路 4

1.3.2研究方法 5

2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6

2.1员工持股相关概念 6

2.1.1员工持股定义 6

2.1.2员工持股各国实践情况 6

2.2.员工持股理论基础 7

2.2.1激励因素经济论 7

2.2.2双因素理论 7

2.2.3混合所有制经济理论 8

3国企员工持股历程回顾以及政策概述 9

3.1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发展经历 9

3.2科技类国企员工持股政策概述 10

3.2.1国有科技型企业现状 10

3.2.2员工持股政策比较 11

3.2.3员工持股一般政策规定 12

3.2.4员工持股平台管理 13

3案例介绍 15

3.1中国电研概况 15

3.1.1推行员工持股背景 15

3.1.2公司简介 15

4.2中国电研实行员工持股的动因 16

4.2.1混合所有制改革示范的需要 16

4.2.2公司治理的需要 17

4.2.3发展经营的需要 17

4.3中国电研员工持股方案介绍 17

4.3.1员工持股计划实施过程 17

4.3.2员工持股激励对象分析 19

4.3.3持股计划资金来源 21

4.3.4员工持股转让与退出安排 21

4.3.5员工持股平台 21

4.4中国电研持股计划特点 23

4.4.1以岗定股、严控范围 23

4.4.2增量发行、同步引入 23

4.4.3动态调整、有序退出 24

5中国电研员工持股效果分析 25

5.1财务绩效分析 25

5.1.1代理成本降低 25

5.1.2产品服务附加值增加 25

5.1.3研发投入增加 26

5.2非财务绩效分析 27

5.2.1治理架构分析 27

5.2.2激励效果分析 28

5.3经济增加值绩效评价 29

5.3.1国资委经济增加值考核方案 29

5.3.2主要调整项说明 30

5.3.3计算过程以及结果分析 30

6结论与建议 33

6.1研究结论 33

6.2建议 33

6.2.1丰富考核机制 33

6.2.2落实地方政策 34

6.2.3推行经理人制度 34

6.2.4丰富激励制度 35

6.2.5完善顶层设计 35

6.3不足 35

参考文献 36

致 谢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