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学论文 >

PPP模式推进对地方财政压力影响研究

更新时间:2022-02-11
阅享价格300元 资料包括:原始论文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QQ在线咨询
文档格式:doc/docx 全文字数:46000 温馨提示
以下仅列出文章摘要、提纲简介,如需获取全文阅读权限,或原创定制、长期合作,请随时联系。
微信QQ:31205021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扫一扫 扫一扫
PPP模式推进对地方财政压力影响研究

摘 要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也称公私伙伴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以下简称PPP)是一种长期公私部门合作关系。虽然学界关于PPP内涵的表述并不统一,但是可以归纳出PPP模式都具备公私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和提高效率这四点共性。基于人口老龄化加速、城镇化投资需求增长、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日趋严格等现实问题,中国政府将目光投向了PPP模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随后,在财政部《关于201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中国官方首次使用了PPP的概念,明确要“推广运用PPP模式,支持建立多元可持续的城镇化建设资金保障机制”。PPP是基于缓解财政压力的背景而诞生的,大力推进PPP模式解决了一些现实问题:首先,PPP引入了私营部门的资金,缓解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其次,PPP模式提高了公共物品的供给质量、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增进了社会福利;最后,PPP模式为民营资本提供了投资机会与发展空间,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市场机制。
国家在2013年后鼓励PPP模式的运用,使得PPP模式在短短四年内覆盖到了全国大部分地级市,但是,PPP的实践也出现了一些矛盾。第一,现实中PPP模式难以有效的吸引社会资本。一方面,PPP项目“落地难”。另一方面,某些媒体认为中国的PPP实质上是“公共合作”,因为中国的PPP项目中社会资本方主要是国营企业而不是民营企业。第二,在2014年城投债受到最强监管后,PPP模式便成了地方政府的融资的“明渠”。且财政透明度较低的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将PPP视作债务融资的替代品。第三,PPP模式中政府付费与可行性缺口补助项目占比大,政府未来承担着很大支出压力。从这些问题中可以推测,PPP模式利用不当会加剧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因此,PPP模式对财政压力的作用效果存在不确定性。本文采用了渐进式DID模型,对PPP模式推进对财政压力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PPP模式在推广的前三年呈现出减轻财政压力的结果,但在落地第四年反而开始加剧财政压力,这与2017年92号文出台的背景几乎是一致的。从平均水平上来看,PPP模式推广至今整体上呈现出减轻财政压力的结果,但是如果不及时的加以规范,未来负面影响很有可能抵消正面影响。
此外,本文研究发现,采用市场经济更活跃的中部及东部地区,使用者付费回报机制的PPP项目比重最大的城市,项目投资额较小以及有示范项目的城市,其财政压力的减轻程度更加显著。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完善法制建设、鼓励民营资本进入PPP领域,增强财政透明度,防止财政盲目兜底,强化支出监管、创新项目组合模式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PPP模式;地方财政压力;地方政府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