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学论文 >

关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和趋势【硕论】

更新时间:2018-09-26
阅享价格200元 资料包括:原始论文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QQ在线咨询
文档格式:doc/docx 全文字数:35000 温馨提示
以下仅列出文章摘要、提纲简介,如需获取全文阅读权限,或原创定制、长期合作,请随时联系。
微信QQ:31205021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扫一扫 扫一扫
关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和趋势

摘 要
实体经济是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平稳发展的根基。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来看,世界上多次经济危机,特别是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根源就在于虚拟经济泛滥,加之实体经济本身比较脆弱,一旦危机袭来,世界各国的实体经济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们不仅进一步认清了新自由主义的实和危害,也深刻认识到一国经济“脱实向虚”的严重危害。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实现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根基。2012年全球经济震荡加剧,引发全球实体经济回归大潮。早在2011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共十八大上,中国均强调了“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的重要性,同时出台了复苏实体经济的一系列措施。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时期,如何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着力提高实体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占据制高点,是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国是实体经济大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拥有发展实体经济的诸多优势和机遇,但也面临不少严峻的挑战。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实体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为重塑我国实体经济提供相关的对策建议,助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本文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梳理了实体经济的理论基础,界定了实体经济的范畴,总结了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经验与教训,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对美国、中国、德国实体经济的冲击以及这些国家回归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和复苏成效,探讨了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研究了中国省域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产业和实体经济企业的发展状况,最后系统论述了中国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实体经济;虚拟经济;SWOT分析;路径选择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3
1.2.1 国外研究综述 3
1.2.2 国内研究综述 4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6
1.3.1 研究目的 6
1.3.2 现实意义 6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7
1.4.1 研究思路 7
1.4.2 研究方法 8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9
2.1 实体经济的概念、特点与功能 9
2.1.1 实体经济的概念 9
2.1.2 实体经济的特点 9
2.1.3 实体经济的功能 11
2.2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13
2.2.1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区别 13
2.2.2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联系 15
2.3 相关理论基础 15
2.3.1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15
2.3.2 内生技术变化理论 16
第3章 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经验与启示 17
3.1 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道路分析 17
3.1.1 德国 17
3.1.2 美国 18
3.1.3 日本 19
3.2 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20
3.2.1 要注重发展实体经济 20
3.2.2 要培育国际高端品牌 20
3.2.3 要调整经济发展模式 21
3.2.4 要保持健康的产业结构 21
3.2.5 要科学应对产能过剩 22
第4章 我国发展实体经济的SWOT分析 23
4.1 优势分析(STRENGTH) 23
4.1.1 实体经济发展成就辉煌 23
4.1.2 技术创新体系稳步形成 23
4.1.3 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 23
4.1.4 产业链成熟与劳动力丰富 24
4.2 劣势分析(WEAKNESS) 24
4.2.1 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 25
4.2.2 科技创新体制尚不健全 25
4.2.3 金融体制改革进展缓慢 26
4.2.4 职业技术教育不够发达 27
4.3 机遇分析(OPPORTUNITY) 27
4.3.1 扩大国内消费市场的机遇 27
4.3.2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机遇 27
4.3.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 29
4.4 挑战分析(THREAT) 29
4.4.1 产业空心化趋势 29
4.4.2 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30
4.4.3 发展环境不容乐观 30
第5章 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31
5.1 我国发展实体经济的指导思想 31
5.2 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建议 31
5.2.1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实力 32
5.2.2 激发企业活力,坚守实体经济 33
5.2.3 加强宏观调控,服务实体经济 35
5.2.4 深化体制改革,壮大实体经济 36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39
参考文献 40
致  谢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