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其他专业论文 >

以组织社会化推动中小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构建【劳动关系协调师论文】

更新时间:2019-08-11
阅享价格0元 资料包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QQ在线咨询
文档格式:doc/docx 全文字数:2700 温馨提示
以下仅列出文章摘要、提纲简介,如需获取全文阅读权限,或原创定制、长期合作,请随时联系。
微信QQ:31205021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扫一扫 扫一扫
以组织社会化推动中小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构建【劳动关系协调师论文】

[摘要]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组织社会化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它包括组织外社会化与组织内社会化两个方面。适宜的外部公共政策及良好的企业内部对策是促进组织社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探讨中小企业组织社会化问题,对于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实现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以及丰富组织社会化理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组织社会化;企业管理;劳动关系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我国,中小企业已经占了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为社会提供了将近77%的城镇就业岗位,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生产条件简陋,管理不规范,加之企业大量员工尤其是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较低,导致中小企业的劳动关系问题频频出现。近几年大量出现的农民工讨薪问题、矿难事件、黑砖窑虐工案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我国的劳动关系特别是中小企业劳动关系处于不和谐的状态。
 
一、组织社会化是中小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关系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劳资关系”,其本质上是由一系列利益主体构成的复杂的治理结构。我国劳动关系领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用工主体多元化、用工形式多样化使得劳动关系日益复杂。卢现祥(1999)把我国转轨时期劳资关系概括为四个方面的特征:不平等性、不稳定性、契约的不完全性、三方机制的不健全。姚先国(2005)把民营企业的劳资关系概括为“相对的弱资本与绝对的弱劳动”。民营企业为了生存,“抽刀向更弱者”,把成本和损失转嫁到比他们更弱的劳工身上,由此造成对劳动者,尤其是对农民工的伤害。目前我国关于劳动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主要强调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加强执法工作来保障企业和员工的权益,或强调政府、行业协会和工会组织三方的协商等,但这些措施是发生劳动纠纷后的处理办法,是一种“事后”处理方式,不能从源头上解决劳动关系问题。要从源头上解决劳动关系问题,需要做好“事前”的防范工作。而规范中小企业的行为就是一种“事前”防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少劳动纠纷。因此,对“事前”中小企业行为规范的研究是非常必要和十分紧迫的。一般来说,企业行为规范的过程可以表述为组织社会化,包括组织内社会化(员工符合组织规范)和组织外社会化(组织符合社会规范)两个互为条件的层面。
 
二、中小企业组织社会化研究的方向
 
美国组织行为学家Schein指出,组织社会化是一个组织和个体相互影响的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Feldman、Fisher及Ostroff et al.等对组织社会化的进一步研究也是集中在组织内部的。虽然角度各有不同,但是研究达成许多共识,如:组织社会化是个体的学习过程,在该过程中个体和群体或组织发生互动影响,进而了解组织价值观、获得所需要的工作技能等。国内学者近几年也开始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但也更多的是关注组织内社会化,即员工的社会化问题,并且将组织社会化定义为员工通过调整自己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和价值观念,以适应组织的价值体系、认同组织目标和行为规范并有效融入组织的过程。但通过对中小企业的研究,我们发现,在中小企业中,组织社会化的程度更多地还要受制于企业业主,企业业主如何认识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以及在何种程度上遵从这些法律法规,是中小企业组织社会化的决定因素。因此我们认为,中小企业组织社会化研究应该包括组织内社会化(员工符合组织规范)和组织外社会化(组织符合社会规范)两个互为条件的层面,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小企业组织社会化的企业对策和公共政策。
 
(一)组织外社会化研究。组织外社会化指组织调整自身行为,遵从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自觉履行组织义务,以顺利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小企业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导致许多中小企业相对于成熟的大型企业来说,在认识和遵循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以及自觉履行企业义务方面,还处于被动甚至是刻意逃避的状态。不同于大型企业的成熟管理,在中小企业中,往往一切都是业主说了算,因此业主是组织外社会化的“关键人物”,业主对社会规则的认知及行为是组织外社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业主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和遵从程度直接决定着该企业的劳动关系状况。业主对外部规则进行知识和信息加工时形成规则观念和想法,进而一方面影响企业内部规范的建立,另一方面影响企业作为整体是否合乎社会规范。因此,对业主行为的研究是组织社会化研究的首要立足点。比如,《劳动合同法》作为调节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的法律准则,在该法实施后,中小企业劳动关系的法律风险越来越大,业主对该法的认知是合规行为产生的前提,可以较真实地反映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情况,进而探测业主对劳动关系价值观的态度。因此,研究业主对《劳动合同法》的认知程度,有没有遵从该法规的要求对待员工,业主实际的做法是什么,其原因何在,如何才能让业主更加主动地去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等,这些是首先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往的研究更多地局限在组织内社会化问题上,实际上,业主是中小企业组织社会化程度的决定因素。
 
(二)组织内社会化研究。组织内社会化主要是指员工的社会化,指员工为了适应所在组织的价值体系、组织目标和行为规范而调整自己态度和行为的学习过程。关于组织社会化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组织内社会化方面。如Feldman(1981)、Fisher(1986)及Ostroff et al.(1992)将组织社会化内容集中在组织、角色、群体、任务等四个维度。Chao(1994)提出六个维度:工作绩效标准化、人际关系、组织政治、语言、组织目标/价值观和历史。Taormina(1997)以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三地员工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组织社会化内容有四个方面:接受培训程度、组织理解程度、同事支持、未来期望。近年来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做了组织社会化方面的实证研究,但也主要集中在员工社会化方面。因此组织内社会化方面的成果较为丰富。
 
(三)促进组织社会化的企业对策及公共政策研究。组织外社会化与组织内社会化是互为条件的两个方面。适宜的外部公共政策及良好的企业内部对策是促进组织社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将“业主因素”、“个体因素”与“组织因素”一并纳入员工组织社会化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紧紧围绕“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针对中小企业劳动“违规”事件频发这一现实,将劳动关系、组织社会化、合规管理等理论进行有效融合,纳入统一研究框架,不仅能弥补过去单纯从法律层面或者宏观层面对劳动关系进行研究的不足,同时也能提出更有针对性的促进中小企业组织社会化的企业对策及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