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善待职工、和谐沟通”【劳动关系协调师论文】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而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企业发展、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证。然而,和谐劳动关系又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沟通、平等对待、尊重理解、互利共赢、诚实信用的原则,把促进企业发展与维护职工权益相统一,从政策完善、法律规范、善待职工、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整合和共同努力,形成和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即企业。 关键词:善待;和谐;沟通;以人为本 一、劳动关系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非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的形成和公有制企业的改革,使劳动关系多样化、复杂化;用工制度的改革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使劳动关系市场化、契约化。与之相对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劳动关系的手段、措施和机制也在逐步完善。以《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仲裁法》为主体的有关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劳动标准体系、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和劳动保障监察制度等相配套劳动关系的调整法律、法规体系的颁布、实施和建立,使劳动关系矛盾调整处理纳入了法律的轨道,向着有序的方向发展。 目前劳动关系现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劳动关系主体地位初步得到确立。非公有制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基本明确。国有企业在用人、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逐步扩大,已成为劳动关系的一方主体。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地位和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 2. 劳动关系格局初步呈现多元化。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所有制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格局已经形成。与此相对应,我国的劳动关系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劳动关系相互交错,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劳资纠纷比较突出。 3. 劳动关系的建立初步实现契约化。随着劳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企业的制度建设方面,通过推行劳动合同制度来替代固定工制度,使劳动关系逐步由过去的行政隶属关系向契约关系转变。 4. 劳动关系的运行初步实现市场化。劳动就业逐渐从过去的统包统配转向就业市场化和失业公开化,劳动关系的变更与终止逐渐从过去的行政管理方式转向市场调节方式,劳动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主要由主体双方按照市场规则自行决定,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资源的基础调节作用开始得到发挥。 5. 劳动关系主体的利益逐步清晰化。劳动关系由过去国家作为全社会利益代表的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转变为企业和劳动者两个独立的利益主体所构成的雇用劳动关系。企业与劳动者之间逐渐形成主体明晰、利益多元的新型劳动关系,企业产权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局部利益的矛盾开始出现并且显形化,劳动争议逐渐增多, 劳动关系涉及的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和职工福利等问题成为双方关注的焦点。 6.劳动法律法规的信息公开化。政府部门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劳动法律法规知识和全面普及,使得劳动者获得相关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和越来越清晰,因此,在处理劳资纠纷时,企业相应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从过去的简单的人事方式逐渐转化为专业性极高的专业人士,而在具体处理劳资纠纷时,既要结合法律法规还得根据每个个体的诉求和前因后果,谨慎处理和减少劳资纠纷扩大化、极端化。 二、善待职工、和谐沟通得人心 企业经营最终是人的经营,职工是推动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取得最后成功的决定因素。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客观上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有虚怀若谷的品质,利用这个品质赢得卓越的管理职工的能力,善待职工,职工亦会善待企业和产品或顾客。 企业如何善待职工应把握以下五点。 1.尊重人为根本 尊重是人立足之本。美国IBM公司提出的口号是“尊重个人”,如果职工不能在企业受到尊重,就谈不上职工能够尊重企业和认同企业的管理理念与企业文化。因此企业管理者更应身体力行,把尊重职工落到实处,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尊重人首先是尊重职工的言行,企业管理者应该更大限度的与职工进行平等的沟通,而不是对职工的言行不闻不问。让职工能够在企业管理者面前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一点非常重要。尊重职工还表现在尊重职工的价值观,公司的职工来自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背景和需求,所以每个人的价值观也会不尽相同。只有尊重职工的价值观,才有可能让他们融入企业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中。 2.对每位职工充满兴趣 企业管理者必须对企业每位职工充满足够的兴趣,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而亲近或疏远职工。因此,对全体职工应能够公平对待。 对每位职工充满兴趣,并不是一定要让企业管理者整天与职工打成一片。但至少应该让职工感觉到自己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和地位。 3.不可以轻易评价职工 企业管理者由于对职工都比较了解,所以会有意无意地进行一些比较和评价。这种比较和评价并非绝对不可以,但它必须是公正和客观的,并且是有意义的。对于一些随意的评价,最好能尽量的减少。 企业管理者的评价往往代表着企业的评价,有一定的权威性。有些无意识的评价由于缺乏严密的调查和思考,有时会失真,这种不正确的评价如果被当事人了解到,会产生抱怨的心理,将对企业产生不信任。如涉及人员较多,则有可能引起职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4.以期望职工对待你的方式对待职工 人是一面镜子,你用什么态度对待他,他就会用什么态度对待你。企业与职工之间相处时也是如此,管理者对待职工的态度也就是职工对待管理者的态度。不要认为管理者有一定的权利和地位就可以让职工更加尊重你,虽然职工不会当面对你进行评价,但职工私下里对每位管理者都会有自己的评价,而这种评价取决于你对职工的态度和你的工作能力。 职位越高,越应该谦虚,当管理者都比较低调和低势时,劳动关系将很融洽,职工也不会有太多的过分要求。而这种低势往往是解决劳资纠纷极为重要的方式。 5.和谐沟通得人心是解决一切问题之根本。 前文提到企业经营是靠人去完成的,而解决企业方方面面的问题也是靠沟通去实现的,因此,面对职工的各种诉求时,和谐、平等的沟通是解决问题之根本,也是得人心之一大利器。古语有云“得人心得天下”!当企业与职工未来的目标、努力的方向南辕北辙时,最终损失的将是企业与职工双方。 而目前聚焦的各种劳资纠纷和利益诉求甚至因此发生的群体或恶性事件,完全可以通过平等、诚信沟通在问题激化前化解的,并建立危机管理、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等制度。在解决或处理问题时,企业职工首先是相信企业和希望通过沟通调解的,而职工最终诉诸法律或求助政府部门,其实是企业管理者不善处理和解决问题而迫使职工寻求第三方介入,而这种方式往往也伤害了企业和职工之间的感情。 三、各方齐参与,创造共赢局面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但实现这一目标是一项综合工程,全社会既应关注又需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创造良好氛围,实现互赢、共赢的局面。 1.加强宣传,引导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大力宣传、引导企业能够正确对待职工的合法利益,要求企业高度认识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的社会责任,表扬劳动关系表现优秀的企业,批评和监督劳动关系表现不好的企业,在社会上形成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氛围,为创造社会共赢作好引导作用。 2.企业应增强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依法管理企业,依法完善各项制度,依法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和纠正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如工资支付、工作时间、社会保险、工伤补偿等与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企业更应引起足够重视,往往很多企业打着节约成本的口号而在这些方面侵犯着职工的合法权益,导致职工、企业互伤。而唯有遵循“依法管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企业、职工才能互赢。 3.作好职工关怀的工作。 目前各层次的职工以出生时段论有所谓的60、70、80、90后,而各层次的职工需求不同、生活观不同、价值观不同,甚至有两代人同在一企业工作的现象,部分职工能接受严格的管理制度,部分则希望自由、灵活、朋友式的工作协作方式,职工的需求不仅仅是完成工作获得报酬那么简单,而他们更希望企业在技能提升、自我学习、感情处理、子女教育、困苦协助、家庭协调、心理咨询、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给予关怀或关心,而企业应建立相应的机构和聘请专业人士,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或针对不同群体、个体区别管理,让职工真正的开心工作、愉快生活,使得企业一片“和气”。 4.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做有文化的企业。 要达到企业、职工、社会共赢,企业文化建设不可缺少。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宏大和长远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全体职工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激励制度并加强宣传,努力树立优秀的模范典型和营造积极向上、团结一致、理解包容、互助互利等良好的工作氛围,通过各种方式激发职工的文化创造潜能,使企业文化发展繁荣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 所谓做有文化的企业,不是企业中高层等职工获得高学历就叫有文化,而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积累的有积极影响力的团队文化和一致的行动目标,而只有通过团队的努力,社会价值、企业效益、劳动效率、薪酬福利才能得到体现和逐渐提升,也唯有将企业的使命和职工的人生目标同向驱动,才可真正做到有文化的企业。 总之,和谐的劳动关系工作任重道远,企业仍需努力探索研究和实践,在不同时期和应对各种形势不断的创新。并应树立共赢、规范、人本、和谐、诚信等理念,最终实现多方共同进步、和谐共赢。 |
论“善待职工、和谐沟通”【劳动关系协调师论文】
更新时间:2019-08-11